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僧伽
相關(guān)人物:
共 25 位
。
共 3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嘲李叔慎賀蘭
僧伽
杜善賢
(善賢,長安令,三人皆黑。)
唐 ·
劉行敏
五言絕句
叔慎騎烏馬,
僧伽
把漆弓。
喚取長安令,共獵北山熊。
僧伽
歌
(750年)
盛唐 ·
李白
引用典故:
三車
真僧
法號
號
僧伽
,有時(shí)與我論
三車
。
問言
誦咒
幾千遍,口道恒河沙復(fù)沙。
此僧本住
南天竺
,為法頭陀來此國。
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
意清凈,貌棱棱,亦不減,亦不增。
瓶里千年鐵柱
(一作舍利)
骨,手中萬歲
胡孫藤
。
嗟予落魄江淮
(一作湖)
久,罕遇真僧說空有。
一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
輕垢
。
送僧澄觀
(李邕泗州普光王寺碑,
僧伽
者,龍朔中西來,嘗縱觀臨淮,發(fā)念置寺。既成,中宗賜名普光王寺,以景龍四年三月二日示滅于京,后澄觀建
僧伽
塔于泗州。)
(800年)
中唐 ·
韓愈
引用典故:
伏犀
浮屠西來何施為,擾擾四海爭奔馳。
構(gòu)樓
架閣
切星漢,誇雄
斗麗
止者誰。
僧伽
后出淮泗上,勢到眾佛尤恢奇。
越商
胡賈
脫身罪,圭璧滿船寧計(jì)資。
清淮無波平如席,欄柱傾扶半天赤。
火燒水轉(zhuǎn)掃地空,
突兀
便高三百尺。
影沈潭底龍
驚遁
,當(dāng)晝無云跨虛碧。
借問
經(jīng)營本何人,道人澄觀名籍籍。
愈昔從軍
大梁
下,往來滿屋賢豪者。
皆言澄觀雖
僧徒
,公才
吏用
當(dāng)今無。
后從徐州辟書至,紛紛過客何由記。
人言澄觀乃詩人,一座競吟詩句新。
向風(fēng)長嘆不可見,我欲收斂加
冠巾
。
洛陽窮秋厭窮獨(dú),丁丁啄門疑啄木。
有僧
來訪
呼使前,
伏犀
插腦高
頰權(quán)
。
惜哉已老無
所及
,坐睨神骨空潸然。
臨淮太守初到郡,遠(yuǎn)遣州民送音問。
好奇賞俊直難逢,去去為致思從容。
圭峰禪師碑銘
唐 ·
裴休
四言詩
圭峰禪師號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釋迦如來三十九代法孫也。釋迦如來在世八十年。為無量人天聲聞菩薩說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諦十二緣起六波羅密四無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世諦第一義諦無量諸解脫三昧惣持門。菩薩涅槃。常住法性。莊嚴(yán)佛土。成就眾生。度天人教菩薩一切妙道??芍^廣大周密。廓法界于無疆。徹性海于無際。權(quán)實(shí)頓漸。無遺事矣。最后獨(dú)以法眼付大迦葉。令祖祖相傳。別行于世。非私于迦葉而外人天聲聞菩薩也。顧此法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離一切相。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葉至達(dá)摩。凡二十八世。達(dá)摩傳可??蓚?。?傳信。信傳忍。為五祖。又傳融為牛頭宗。忍傳能為六祖。又傳秀為北宗。能傳會為荷澤宗。荷澤于宗為七祖。又傳讓。讓傳馬。馬于其法為江西宗。荷澤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又傳東京照。圓傳大師。大師于荷澤為五世。于達(dá)摩為十一世。于迦葉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師本豪家。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偶謁遂州。遂州未與語。退游徒中。見其儼然若思而無念。朗然若照而無覺。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謁荊南。荊南曰。傳教人也。當(dāng)盛于帝都。復(fù)謁東京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復(fù)謁上都花嚴(yán)觀。觀曰。毗盧花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三章。深達(dá)義趣。遂傳圓覺。在漢上因病僧付花嚴(yán)句義。未嘗聽受。遂講花嚴(yán)。自后乃著圓覺花嚴(yán)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書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鴶⒅?。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dú)運(yùn)矣。議者以大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dú)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dú)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qū)P亩U寂?;蛳s蛻而去?;蚧鸹鴾??;蚺蕵湟允窘K。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大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nèi)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jiān)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訶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dān)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皇皇于濟(jì)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于敬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lì)。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大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昏則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jiān)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yáng)袂而至。實(shí)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jì)。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廷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師以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圓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師。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入內(nèi)殿問法要。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然如生。容貌益悅。七日而后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今悉斂而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歲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戒深明形質(zhì)不可以久駐。而真靈永劫以長存。乃知化者無常。存者是我。死后輿施蟲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儀則。違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闡真宗。追謚定慧禪師青蓮之塔。則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為一宗。而學(xué)者有所標(biāo)仰也。門人達(dá)者甚眾。皆明如來知見。而善說法要。或巖穴而息念?;蚨紩鴤鹘??;驍啾垡猿甑隆;虬滓乱詼S跡。其馀一禮而悟道。終身而守護(hù)者。僧尼四眾數(shù)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傳于后世者。紀(jì)于別傳。休與大師于法為昆仲。于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內(nèi)外護(hù)。故得詳而敘之。他人則不詳。銘曰。
如來知見,大事因緣。
祖祖相承,燈燈相燃。
分光并照,顯說密傳。
摧邪破魔,
證圣
登賢。
漸之者入,頓之者全。
孰紹孰興,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顛。
直示心宗,傍羅義筌。
廣收遠(yuǎn)取,無棄無捐。
金湯魔城,株杌情田。
銷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覺場,會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蓮。
性無去來,運(yùn)有推遷。
順世而嘆,眾生可憐。
風(fēng)號曉野,鐘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誰前。
巖崖荊榛,阻絕危懸。
輕錫而過,踣者誰肩。
不有極慈,孰能后先。
吾師何處,復(fù)建橋船。
法指一靈,徒馀三千。
無負(fù)法恩,永以乾乾。
僧伽
卒后顯形長慶元年夜半于泗州牧蘇公寢室前歌
(題擬)
唐 ·
宋人著作中所載唐五代神仙鬼怪詩
四言詩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東自西,無不熟矣
(《宋高僧傳》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
僧伽
傳》。)
。
賦體對詩
其十一
唐 ·
無名氏
團(tuán)團(tuán)月掛嶺,納納
(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引日本密
禪僧伽
維寶《文鏡秘府論箋》云:「『納』疑當(dāng)作『細(xì)』?!梗?/span>露沾衣
(頭。)
。
易易歌
其九
解悟成佛九首
唐 ·
敦煌曲子
解悟成佛易易歌。
雕鏤貪嗔作
釋伽
。
莊嚴(yán)一切周圓足,見聞歸命受教訶。
按:敦煌歌辭總編卷四(○七一○)
雜詠四首
其三
北宋 ·
王安石
五言絕句
證圣
南朝寺,三年到百回。
不知墻下路,今日幾荷
(張本作花)
開。
至洪澤寄呂少馮介然
北宋 ·
吳則禮
七言律詩
來往都梁真有期,瘦藤挈挈要追隨。
獨(dú)憐老子蒙頭睡,不見梅花如雪時(shí)。
經(jīng)爐飽附
僧伽
火,齋缽長分庾氏糜。
歲暮東窗好晴日,傳聲阿遁正相思。
夢過盱眙城追寄普照老
北宋 ·
吳則禮
七言律詩
篷背有霜篷底眠,夢中猶念草鞋錢。
強(qiáng)炊五斗官倉米,也趁千艘落水船。
居士禿巾撩楚雁,
僧伽
孤塔供淮天。
盱眙城在石色古,浪打至今端可憐。
共 3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