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姚興

相關人物:共 80 位
共 8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4—385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扶柳人,俗姓衛(wèi)。十二歲出家,從佛圖澄受業(yè)。后在襄陽、長安等地以性空為宗宣揚佛教。并組織參與佛經翻譯。對前期佛教主要貢獻:注疏佛經如《般若經》等;整理新舊譯經,創(chuàng)制眾經目錄;制定僧尼軌范;主張僧侶以“釋”為氏,不隨師姓等等。弟子中以創(chuàng)立凈土宗之慧遠為最著。
全晉文
道安,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師事佛圖澄、竺法濟、支曇講,歷石虎、冉閔、慕容煒世,后避亂奔襄陽。撰集眾經錄目,居白馬寺,又居檀溪十五載。襄陽陷人秦,居長安五里寺,至苻堅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為外兄孔生所養(yǎng)。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歲閱書。
一目五行。
其父驚嘆。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師皮相之。
以為愚。
使餉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從師求經。
師以辯意經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還其師。
又求他經。
以成具光明經一卷授之。
且萬言。
一夕又以還其師。
師問看未。
對皆誦遍。
其師以為不誠。
按經使覆之。
一字不遺。
師大異之。
為落發(fā)。
受具足戒。
游學至鄴中。
詣佛圖澄。
澄與語大驚曰。
天下士也。
東土佛法所賴。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學。
覆講如水傳器。
眾爭設難曰。
要當難殺昆崙子乃已。
而安飛辨注射。
眾莫敢仰視。
時人語曰。
漆道人。
驚四鄰。
后避難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
講陰持入經。
安從受業(yè)焉。
頃之創(chuàng)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還冀州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
石虎沒。
彭城王嗣立。
乃廣脩花林園房舍。
遣中使竺昌蒲迎安。
安以國難未紓。
冉閔方叛。
天災旱蝗。
??賊縱橫。
王屋女林諸山不可托跡。
將依陸渾。
而慕容俊之兵又逼。
遂南投襄陽。
至新野。
分使法汰詣?chuàng)P州。
法和詣蜀。
安與慧遠四百馀輩。
夜雷雨乘電光以進。
見人家。
懸馬篼二柳間。
可容斛許。
安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問。
何以識其姓名。
安指抑篼而已。
至襄陽。
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
又總錄經。
至年月傳譯人名。
以授學者。
征西將軍桓朗。
鎮(zhèn)江陵。
強載以俱。
及還以白馬隘陋。
即清河張殷之宅。
為檀溪寺。
建塔五層。
辟房四百。
會涼州刺史楊弘忠。
施銅萬斤。
作承露盤。
安謂弘忠曰。
露盤已托汰公營之。
請回此銅。
以鑄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諾。
像成放光起行。
異常相。
安每法聚。
則設符堅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
結珠彌勒像。
以作證。
觀者敬慕。
有一外國銅像。
形制古異。
久置未嘗設。
安使弟子治其髻。
則一舍利在焉。
光??炳煥。
映蔽堂陛。
眾驚異之。
習鑿齒襄陽奇逸士也。
先以書通好。
然后詣安既見自贊曰。
四海習鑿齒。
安徐曰。
彌天釋道安。
時以為名對。
齒以書抵謝安石。
稱安蓋非常勝士。
恨公不相見之耳。
安在樊沔十五年。
常講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詔曰。
法師以道德。
照臨人天。
使大法流行。
為生民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符堅攻襄陽。
得安而喜。
謂其臣權翼曰。
吾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但得一人半耳。
翼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翼鑿齒半人也。
安入關中。
住五重寺。
眾數(shù)千人。
初沙門出家。
皆隨師姓。
安曰。
師莫如釋迦如來也。
乃以釋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
無復河名。
四姓出家。
皆稱釋種。
與經若合符節(jié)。
安博學。
工文章。
藍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銘。
以問安。
安曰。
魯襄公所鑄。
又得一銅斛。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橫梁。
昂則升低則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黃鐘容半合。
亦有篆銘。
以問安。
安曰。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堅敕侍從。
有疑皆師于安。
時諺曰。
學不師安。
義不中難。
堅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
西并龜茲。
南包襄陽。
北盡沙漠。
唯建鄴未伏。
堅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諫不從。
堅出東苑。
命安升輦同載。
仆射權翼諫曰。
臣聞。
天子法駕。
侍中倍乘。
道安毀形。
寧可參廁。
堅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輦之榮。
未稱其德。
即詔翼扶安登輦。
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
堅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
整六師以巡狩。
登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對曰。
陛下應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
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東南區(qū)地勢卑氣厲。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未見其可。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憂國至深。
其論可聽。
堅曰。
非區(qū)宇不廣也。
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
具有格訓。
儻如高論。
則帝王無省四方之文乎。
對曰。
必不可者。
宜駐蹕洛陽。
枕戈畜銳。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堅不聽。
遣精銳二十五萬。
為前鋒。
堅自率步騎六十萬繼之。
為徐州刺史謝玄所敗。
堅單騎而遁。
安設法門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開經上講之法。
二曰日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無敢違者。
每與弟子法遇。
立誓彌勒像前。
愿生內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
寄宿講堂。
維那見其夜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禮訊問其來意。
云相為而來。
安云。
自惟罪深。
詎可度脫。
曰甚可耳。
然須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生處。
乃舉手指天。
即見云開。
西北樓閣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兒數(shù)十來就浴。
二月八日歿。
葬城中五級寺。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其未歿也。
加眉谷隱士王嘉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萇入長安僭號。
且與符登相持。
時嘉在城內。
萇召問嘉。
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
萇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斬之。
后登為萇子興所殺。
子略云 嘉字子年。
洛陽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談笑。
問以事則隨答。
若調戲狀。
即不可解。
久之多驗。
符堅以大鴻臚徵不就。
及南征。
使問休咎。
嘉無他言。
但乘使者馬。
向東行數(shù)百步。
盡脫靴帽。
解棄衣服。
奔還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隴上見之。
仍遺萇書。
初安聞羅什在姑臧。
勸堅迎之。
而什亦謂安是東方菩薩。
安生左臂有皮寸許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時號印手菩薩。
神僧傳·卷第二
釋道安。姓衛(wèi)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為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xiāng)鄰嗟異。年十二出家。神圣聰敏。貌甚寢陋。不為師之所重。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師與辨意經一卷??晌迩а浴0碴褰浫胩铩R蛳⒕陀[。暮歸以經還師。更求馀者。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耶。答曰。即以暗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不減一萬言。赍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zhí)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敬而異之。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至鄴遇佛圖澄。因事澄為師。及石氏將亂。與弟子惠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門里有一馬枊枊之間懸一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謂是神人。厚相賞接。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既達襄陽復宣佛法。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籍安高名。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荅。安注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愿見瑞相。乃夢見道人頭白眉長。語安云。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通??蓵r時設食。后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答曰。甚可脫耳。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云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又曰。當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設浴。見有數(shù)十小兒入寺。須臾但聞浴室用水聲。久之不見。開室而巾濕水減。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釋道安。
姓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
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
鄉(xiāng)鄰嗟異。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聰敏。
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
驅役田舍至于三年。
執(zhí)勤就勞曾無怨色。
篤性精進齋戒無闕。
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
師與辯意經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以經還師。
更求馀者。
師曰。
昨經未讀今復求耶。
答曰。
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
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復還師。
師執(zhí)經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而異之。
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
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嘆。
與語終日。
眾見形貌不稱。
咸共輕怪。
澄曰。
此人遠識非爾儔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安每覆述。
眾未之愜。
咸言。
須待后次當難殺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講疑難鋒起。
安挫銳解紛行有馀力。
時人語曰。
漆道人驚四鄰。
于時學者多守聞見。
安乃嘆曰。
宗匠雖邈玄旨可尋。
應窮究幽遠探微奧。
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
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
于是游方問道備訪經律。
后避難潛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并州支曇講陰持入經。
安后從之受業(yè)。
頃之與同學竺法汰俱憩飛龍山。
沙門僧先道護已在彼山。
相見欣然。
乃共披文屬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創(chuàng)立寺塔。
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
時武邑太守盧歆聞安清秀。
使沙門敏見苦要之。
安辭不獲免。
乃受請開講。
名實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復還冀部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常宣法化。
時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襲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請安入華林園。
廣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將危。
乃西適牽口山。
迄冉閔之亂。
人情蕭素。
安乃謂其眾曰。
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橫。
聚則不立散則不可。
遂復率眾入王屋女休山。
頃之復渡河依陸渾。
山木食修學。
俄而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
行至新野。
謂徒眾曰。
今遭兇年。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
咸曰隨法師教。
乃令法汰詣楊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風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閑。
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電光而進。
前行得人家。
見門里有二馬??間懸一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驚出。
果姓林名百升。
謂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兩木為林篼容百升也。
既達襄陽復宣佛法。
初經出已久。
而舊譯時謬致使深藏隱沒未通。
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
安窮覽經典鉤深致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
并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深旨。
條貫既敘文理會通。
經義克明自安始也。
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
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說。
后人追尋莫測年代。
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
詮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據(jù)實由其功。
四方學士競往師之。
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zhèn)江陵。
要安暫往。
朱序西鎮(zhèn)復請還襄陽。
深相結納。
序每嘆曰。
安法師道學之津梁。
澄治之壚肆矣。
安以白馬寺狹。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張殷宅也。
大富長者并加贊助。
建塔五層起房四百。
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
擬為承露盤。
安曰。
露盤已訖汰公營造。
欲回此銅鑄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諾。
于是眾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徹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萬山。
舉邑皆往瞻禮。
遷以還寺。
安既大愿果成。
謂言。
夕死可矣。
符堅遣使送外國金??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結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各一張每講會法聚。
輒羅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暉。
煙華亂發(fā)。
使夫升階履闥者。
莫不肅焉盡敬矣。
有一外國銅像形制古異。
時眾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稱。
令弟子爐治其髻。
既而光焰煥炳耀滿一堂。
詳視髻中見一舍利。
眾咸愧服。
安曰。
像既靈異不煩復治。
乃止。
識者咸謂。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
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
其先聞安高名。
早已致書通好曰。
承應真履正。
明白內融。
慈訓兼照。
道俗齊蔭。
自大教東流四百馀年。
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運時遷俗未僉悟。
自頃道業(yè)之隆。
咸無以匹。
所謂月光將出靈缽應降。
法師任當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諸僧咸有思慕。
若慶云東徂摩尼回曜。
一躡七寶之座暫現(xiàn)明哲之燈。
雨甘露于豐草。
植栴檀于江湄。
則如來之教復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蕩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載。
及聞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稱言。
四海習鑒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答。
齒后餉梨十枚。
正值眾食。
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遺米千斛。
修書累紙深致慇勤。
安答書云。
捐米彌覺有待之為煩。
習鑿齒與謝安書云。
來此見釋道安。
故是遠勝非常道士。
師徒數(shù)百齋講不倦。
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
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
內外群書略皆遍睹。
陰陽算數(shù)亦皆能通。
佛經妙義故所游刃。
作義乃似法蘭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
其亦每言。
思得一敘。
其為時賢所重類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載。
每歲常再講放光波若。
未嘗廢闕。
晉孝武皇帝。
承風欽德遣使通問。
并有詔曰。
安法師器識倫通風韻標朗。
居道訓俗徽績兼著。
豈直規(guī)濟當今。
方乃陶津來世俸給。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云。
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輔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陽。
安與朱序俱獲于堅。
堅謂仆射權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誰耶。
堅曰。
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既至住長安五重寺。
僧眾數(shù)千大弘法化。
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
乃以釋命氏。
后獲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
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
既懸與經符。
遂為永式。
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
皆依附致譽。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邊有篆銘人莫能識。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書。
云魯襄公所鑄。
乃寫為隸文。
又有人持一銅斛。
于市賣之。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
橫梁昂者為斗低者為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鐘容半合。
邊有篆銘。
堅以問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聞廣識如此。
堅敕學士內外有疑皆師于安。
故京兆為之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初堅承石氏之亂。
至是民戶殷富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西并龜茲。
南苞襄陽北盡沙漠。
唯建業(yè)一隅未能??伏。
堅每與侍臣談話。
未嘗不欲平一江左以晉帝為仆射謝安為侍中。
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紹等。
并切諫終不能回。
眾以安為堅所信敬。
乃共請曰。
主上將有事東南。
公何不能為蒼生致一言耶。
會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
仆射權翼諫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寧可參廁。
堅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輿輦之榮未稱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輦。
俄而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整六師而巡狩涉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安對曰。
陛下應天御世。
有八州之貢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東南區(qū)地地卑氣厲。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謂不可。
猶尚見拒。
貧道輕淺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盡丹誠耳。
堅曰。
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
將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鑾駕必動。
可先幸洛陽??威蓄銳。
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堅不從。
遣平陽公融等。
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
堅躬率步騎六十萬到。
頃晉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
堅前軍大潰于八公。
西晉軍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馬倒殞首。
堅單騎而遁如所諫焉。
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說不堪遠理。
愿見瑞相。
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
語安云。
君所注經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
后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
和上所夢賓頭盧也。
于是立座飯之。
處處成則。
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
所制僧尼軌范佛法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于彌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迮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
答云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詎可度脫。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須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來生所往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云開。
備睹兜率妙勝之報。
爾夕大眾數(shù)十人悉皆同見。
安后營浴具。
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shù)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
果是圣應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眾曰。
吾當去矣。
是日齋畢無疾而卒。
葬城內五級寺中。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并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萇之得長安也。
嘉時故在城內。
萇與符登相持甚久。
萇乃問嘉。
朕當?shù)玫遣弧?div id="mjvqgcv" class='inline' id='people_8287_4_422_comment'>
答曰。
略得。
萇怒曰。
得當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斬之。
此嘉所謂負債者也。
萇死后其子興方殺登。
興字子略。
即嘉所謂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陽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語笑。
然不食五谷清虛服氣。
人咸宗而事之。
往問善惡。
嘉隨而應答。
語則可笑。
狀如調戲。
辭似讖記。
不可領解。
事過多驗。
初養(yǎng)徒于加眉谷中。
符堅遣大鴻臚徵不就。
及堅將欲南征遣問休否。
嘉無所言。
乃乘使者馬。
佯向東行數(shù)百步。
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
以示堅壽春之敗。
其先見如此。
及姚萇害嘉之日。
有人于壟上見之。
乃遺書于萇安之潛契神人皆此類也。
安先聞羅什在西國。
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
什亦遠聞安風。
謂是東方圣人。
恒遙而禮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
安終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
安既篤好經典志在宣法。
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僧伽跋澄等。
譯出眾經百馀萬言。
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于是獲正。
孫綽為名德沙門論。
自云。
釋道安博物多才通經名理。
又為之贊曰。
物有廣贍。
人固多宰。
淵淵釋安。
專能兼倍。
飛聲汧隴。
馳名淮海。
形雖草化。
猶若常在。
有別記云。
河北別有竺道安。
與釋道安齊名。
謂習鑿齒致書于竺道安。
道安本隨師姓。
竺后改為釋。
世見其二姓。
因謂為兩人。
謬矣。
名僧傳抄
本姓衛(wèi)。諸偽秦書并云。常山扶柳人也?!酢鹾⒅啥覌胧赖?。外兄孔氏鞠養(yǎng)之。年七歲。便解者音讀書。五經文義稍已通達。迄于志學。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聰敏?!酢跤謩e立禪房以棲。靜勝果竹成列。華藥布滿。名曰檀溪寺。符堅遣使。送外國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軀。金坐像一軀。結珠彌勒像。金縷繡像。織成像各一張。每講席一建振發(fā)。風采綱領。玄宗開張?;勰坷硭?。懷道之士皆負書而至。時年五十二矣。□□嘗與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彌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偽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來求寄憩。形色蕭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狹。安置講堂中。中宵有起者。見講堂不開。而于窗間躍出。維那白安。安呼共語。問。何事來此。希告以實。答曰。不敢相欺。為法師來耳。安曰。我罪根深淺。詎可遇度耶。答曰。法師罪甚不多。易為功德。安曰。何方自勵??傻妹舛取T?。故應浴僧。浴僧未若浴羅漢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辦。羅漢何由可致。曰。但榮其具。能相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見神力。開悟眾心。此僧即舉手仰撥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見天宮伎樂。闔寺道俗無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還合。復還講堂。因入澡灌中。倏爾在外。于是辭別而去。安乃大勞浴僧。浴僧事訖。更多煮香陽。凈諸浴室。果致羅漢數(shù)十人?;魉轮行?。室前共戲。俄而失去。聞有浴聲。陽物盡用。安先與隱士王嘉。同在城內。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畢。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責未了。不得俱。嘉別安。初無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級寺中。□□安嘗與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彌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故在城。門階戶席皆璩舊物。巖見愴然而悲。縱恨其獨與璩狎。并嫉其風望??譃槿怂o。惡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彌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感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
京兆人。
少事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緯。
隱于泰山西北金輿谷之昆侖山,大起殿舍,聞而造者百有余人。
前秦主苻堅、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興等并皆致禮。
年八十五,卒于山中。
全晉文
僧朗,京兆人。后趙末居太山,尋移山西北之金輿谷。世稱朗公谷,前燕慕容雋、慕容煒、秦苻堅、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魏道武、晉孝武皆尊禮之,卒年八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京兆人。少游方。往來關中。以講演自任。嘗與同輩赴請。至中途忽曰。君等衣物留寺中今被竊矣。急歸逐之可免也。眾如其言果免。居太山與隱士張忠游。忠卒徙太山西北之金輿谷昆崙山。學者造焉。符堅每致?施。其后汰僧。獨以朗道行著稱不入??括之例。山素多虎害。自此亦屏絕云??椭炼喙?。貴賤皆前知之。輒使弟子豫治具。壽八十五歿。 時有支僧敦者。善經論。通大乘。著人物始義論行世。
神僧傳·卷第二
釋僧朗。未詳其氏族。京兆人也。少而游方。問道長安還關中。專當講說嘗與數(shù)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返。果有盜焉。后于金輿谷昆崙山中別立精舍。創(chuàng)筑房室。內外屋宇數(shù)十馀區(qū)。聞風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王符堅欽其德素遣。使?遺。堅后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杖例。谷中舊有虎災。人常執(zhí)杖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至今呼為朗公谷。凡有來詣朗者人數(shù)多少。未至一日輒已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咸嘆有預見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竺僧朗。
京兆人也。
少而游方問道。
長還關中專當講說。
嘗與數(shù)人同共赴請。
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
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
如言即反果有盜焉。
由其相語故得無失。
朗常蔬食布衣。
志耽人外。
以偽秦苻健皇始元年。
移卜泰山。
與隱士張忠為林下之契。
每共游處。
忠后為符堅所徵。
行至華陰山而卒。
朗乃于金輿谷昆崙山中。
別立精舍。
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
峰岫高險水石宏壯。
朗創(chuàng)筑房室制窮山美。
內外屋宇數(shù)十馀區(qū)聞風而造者百有馀人。
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
秦主符堅欽其德素遣使徵請。
朗同辭老疾乃止。
于是月月修書。
?遺。
堅后沙汰眾僧。
乃別詔曰。
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
昆崙一山不在搜例。
后秦姚興亦佳嘆重。
燕主慕容德欽朗名行。
假號東齊王。
給以二縣租稅。
朗讓王而取租稅為福業(yè)。
晉孝武致書遺。
魏主拓跋圭亦送書致物。
其為時人所敬如此。
此谷中舊多虎災。
常執(zhí)仗結群而行。
及朗居之猛獸歸伏。
晨行夜往道俗無滯。
百姓咨嗟稱善無極。
故奉高人至今。
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
凡有來詣朗者。
人數(shù)多少未至一日輒以逆知。
使弟子為具飲食。
必如言果至。
莫不嘆其有預見之明矣。
后卒于山中。
春秋八十有五。
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
本冀州人。
少游汧隴長歷荊雍。
妙通大乘兼善數(shù)論。
著人物始義論。
亦行于世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34—416 【介紹】: 東晉僧。雁門樓煩人,俗姓賈。幼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老莊。年二十一,師從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學。晉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廬山,結廬講學。又建蓮社,倡彌陀凈土法門,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后人尊為凈土宗初祖。撰有《沙門不敬王者論》等。
全晉文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人。慕容雋時師事道安,后隨道安奔襄陽。孝武初,襄陽陷,移居廬山,江州刺史桓伊為起東林寺,至義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三。有集十二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賈氏。
雁門樓煩人也。
年十二。
隨其舅令狐君。
學于許洛間。
博極群書。
得老莊之要。
風鑒朗拔。
在諸生中。
龍章鳳姿。
照映魚鳥。
既冠。
將渡江與范宣子俱隱。
值中原亂。
兵戈塞路。
聞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講般若。
遂與弟慧持俱造之。
一面歸敬。
愿落發(fā)。
就弟子之列。
以終業(yè)焉。
既受具。
以大法為己任。
年二十四即就講說。
秦建元九年。
襄陽平安公為朱序所得。
因決別。
南抵荊州。
止上明寺。
欲游羅浮。
泊舟潯陽。
見匡山愛之。
廬于山陰。
以杖卓地曰。
有泉當住。
泉忽涌。
因定居焉。
常誦經泉上。
有龍出聽。
因號龍泉寺。
沙門慧永住西林。
恨所居逼側。
不能多容。
而請?zhí)鼗敢痢?div id="c3ri68p"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2_43_comment'>
為立東林寺。
古傳有佛影在月氏國那竭城南。
古石室中。
去流沙。
一萬五千八百馀里。
欲往瞻禮。
恨骨不能飛。
有西域道士。
為遠畫之壁間。
遠著銘五章。
能疏其妙。
陶侃鎮(zhèn)廣州。
有漁得阿育王所鑄文殊像于海中。
送寒溪寺。
寺主僧珍徑夏口。
夢寺火而像不壞。
馳歸果然。
侃以其威靈。
及移鎮(zhèn)。
使人迎之。
十輩不能舉。
既而登舟又沒。
終不能得。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
而像自至。
蓋其誠感然也。
故時人為之謠曰。
陶維劍雄。
像以神標。
云翔泥宿。
一何遙遙。
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xù)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張士民季碩等十八人。
從遠游。
乃于無量壽象前。
使劉遺民著文。
立誓期生西方。
殷仲堪如荊州。
過山中臨北澗。
聽遠講易嘆曰。
識盡精微。
不受擬度。
世間安有此等人品乎。
俳佪終日而罷。
盧循初據(jù)江州。
嘗詣遠。
遠少與循父嘏善。
見循欣然。
道舊。
有諫者曰。
循返逆。
公與厚。
禍斯至矣。
遠曰。
我佛法中。
情無取舍。
豈不知為識者所察。
非吾所懼也。
及武帝討循。
屯桑尾。
有以遠交循為言。
武帝曰。
遠公世外人。
其可以是量之哉。
遣使送敬。
且飯僧。
聞羅什入關。
遣書通好。
獻比量衣裁。
使登高座。
為著之。
并漉器皆珍貺。
什答書。
其略曰。
經言。
末后東方有護法菩薩。
勖哉仁者。
善弘其事。
有偈曰。
既以舍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否。
必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住。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遠又以書答其偈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相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
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卒歲。
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
但云壽令長遠而已。
遠曰。
佛是至極。
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
豈有窮哉。
乃著法性論曰。
至極則以不變?yōu)樾浴?div id="op9eauj"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2_161_comment'>
得性為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曰。
邊國人未見經。
便暗與理合。
豈不妙哉。
秦王姚興致書。
餉遠龜茲細縷雜變像。
以伸款敬。
又姚嵩獻珠像。
并釋論云。
大智論新記。
龍勝所作。
法師當冠以序。
昭示萬世。
此邦道士。
同所欽聞也。
遠以書辭不敏。
文多不載。
然恨大論文多。
鈔其要。
為二十卷。
桓玄討殷仲堪。
軍經山北。
邀遠出虎溪。
遠稱疾不出。
玄自入山。
左右諫玄。
勿復拜。
及見遠。
不覺致敬。
玄問。
不敢毀傷。
何以剪削。
遠答以立身行道。
當自有意。
豈以剪發(fā)文身。
讓季歷而非泰伯乎。
玄出山。
謂左右曰。
實生所未見也。
玄后以震主之威。
苦欲致之。
而遠堅臥不動。
俄而玄欲沙汰僧眾。
且謂。
唯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于是遠以書抵玄。
其詞皆陽縱而陰奪之。
成帝幼沖。
庾冰用事。
以沙門應敬王者。
而尚書何充。
仆射褚翌諸葛恢等。
奏議不應。
眾議同何充等。
門下觀望駮議紛然。
玄在姑熟。
以書問遠當不。
且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令朝廷失體也。
得八座書。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
以釋其疑。
便當行之。
遠答書。
其略曰。
伽黎非朝宗之服。
缽具非廊廟之器。
會玄篡位。
下書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測。
昔推奉主之情。
故興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盡謙禮。
諸道人勿復致禮也。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五首。
妙盡物情。
玄西奔。
安帝自江陵還京師。
輔國何無忌。
勸遠候迎。
遠稱疾不行。
帝遣使勞問。
遠脩書敘悃誠。
帝佳之。
謝靈運恃才氣出人上。
見遠悠然意消。
遠卜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
跡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
以虎溪為限。
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
示疾。
至六日困篤。
大德耆宿。
請飲豉酒。
不許。
又請飲米汁。
不許。
又請以蜜水為漿。
乃命律師撿卷。
未見而終。
壽八十三。
遺命露骸松下。
弟子不忍收葬。
潯陽太守阮保。
于山西嶺。
鑿壙開??。
有文集十卷。
神僧傳·卷第二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也。弱而好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性度弘偉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值石虎已死中原??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后聞安講般若經?;砣欢?。便與弟慧持投簪落?(音采)委命受業(yè)。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貧旅無資缊纊常闕。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惑者曉然。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徵。皆風才照灼志業(yè)清敏。并推服焉。后隨安公南游樊沔。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平。??并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遣徒眾各隨所之。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勖懼非人例。安曰。如汝者豈復相憂。遠于是與弟子數(shù)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凈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本遠。遠乃以杖叩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浚矣成溪。其后少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遂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陶侃經鎮(zhèn)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fā)經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龍神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鎮(zhèn)。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數(shù)十人輿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反之竟不能獲。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祈心奉謂乃飄然自輕。往還無梗于是率眾行道?;钑圆唤^。釋迦馀化于斯復興。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卒。春秋八十三。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慧遠。
本姓賈氏。
雁門婁煩人也。
弱而好書圭璋秀發(fā)。
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
故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尤善莊老。
性度弘博風鑒朗拔。
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嘉遁。
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
志不獲從。
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
聲甚著聞。
遠遂往歸之。
一面盡敬。
以為真吾師也。
后聞安講波若經。
豁然而悟。
乃嘆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便與弟慧持。
投簪落彩。
委命受業(yè)。
既入乎道厲然不群。
常欲總攝綱維。
以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
貧旅無資缊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
有沙門曇翼。
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誠知人矣。
遠藉慧解于前因。
發(fā)勝心于曠劫。
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
安公常嘆曰。
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
年二十四便就講說。
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
往復移時彌增疑昧。
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
于是惑者曉然。
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
安有弟子法遇曇徽皆風才照灼志業(yè)清敏并推伏焉。
后隨安公南游樊河。
偽秦建元九年。
秦將符丕寇斥襄陽。
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
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
遠不蒙一言。
遠乃跪曰。
獨無訓勖懼非人例。
安曰。
如公者豈復相憂。
遠于是與弟子數(shù)十人。
南適荊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羅浮山。
及屆潯陽。
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精舍。
此處去水大遠。
遠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
言畢清流涌出。
后卒成溪。
其后少時潯陽亢旱。
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
忽有巨蛇從池上空。
須臾大雨。
歲以有年。
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
時有沙門慧永。
居在西林與遠同門。
舊好遂要遠同止。
永謂刺史桓伊曰。
遠公方當弘道。
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
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
如何。
桓乃為遠復于山東更立房殿。
即東林是也。
遠創(chuàng)造精舍洞盡山美。
卻負香爐之峰。
傍帶瀑布之壑。
仍石壘基即松栽構。
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
復于寺內別置禪林。
森樹煙凝石筵苔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
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
經道取流沙。
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里。
每欣感交懷志欲瞻睹。
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
遠乃背山臨流營筑龕室。
妙算畫工淡彩圖寫。
色疑積空望似煙霧。
暉相炳曖。
若隱而顯。
遠乃著銘曰。
廓矣大像。
理玄無名。
體神入化。
落影離形。
回暉層巖。
凝映虛亭。
在陰不昧。
處闇逾明。
婉步蟬蛻。
朝宗百靈。
應不同方。
跡絕杳冥(其一)。
茫?;挠睢?div id="wypeysn"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118_comment'>
靡勸靡獎。
淡虛寫容。
拂空傳像。
相具體微。
沖姿自朗。
白毫吐曜。
昏夜中爽。
感徹乃應。
扣誠發(fā)響。
留音停岫。
津悟冥賞。
撫之有會。
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
罔慮罔識。
三光掩暉。
萬像一色。
庭宇幽藹。
歸途莫測。
悟之以靖。
開之以力。
慧風雖遐。
維塵攸息。
匪圣玄覽。
孰扇其極(其三)。
希音遠流。
乃眷東顧。
欣風慕道。
仰規(guī)玄度。
妙盡毫端。
運微輕素。
托?虛凝。
殆映霄霧。
跡以像真。
理深其趣。
奇興開衿。
祥風引路。
清氣回軒。
昏交未曙。
髣髴神容。
依稀欽遇(其四)。
銘之圖之。
曷營曷求。
神之聽之。
鑒爾所修。
庶茲塵軌。
映彼玄流。
漱情靈沼。
飲和至柔。
照虛應簡。
智落乃周。
深懷冥托。
宵想神游。
畢命一對。
長謝百憂(其五)又昔潯陽陶侃經鎮(zhèn)廣州。
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fā)。
經旬彌盛。
怪以白侃。
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龍神圍繞。
珍覺馳還寺。
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
侃后移鎮(zhèn)。
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
數(shù)十人舉之至水及上船。
船又覆沒。
使者懼而反之。
竟不能獲。
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故荊楚之間為之謠曰。
陶惟劍雄。
像以神標。
云翔泥宿。
邈何遙遙。
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
祈心奉請。
乃飄然自輕。
往還無梗。
方知遠之神感證在風諺矣。
于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
釋迦馀化于斯復興。
既而謹律息心之士。
絕塵清信之賓。
并不期而至。
望風遙集。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xù)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
并棄世遺榮依遠游止。
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
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fā)。
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
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眾。
夫緣化之理既明。
則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之數(shù)既符。
則善惡之報必矣。
推交臂之潛淪。
悟無常之期切。
審三報之相催。
知險趣之難拔。
此其同志諸賢。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蓋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跡求必感之有物。
則幽路咫尺。
茍求之無主。
則眇茫河津。
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
叩篇開信亮情天發(fā)。
乃機象通于寢夢。
欣歡百于子來。
于是云圖表暉。
影侔神造。
功由理諧。
事非人運。
茲實天啟其誠。
冥運來萃者矣。
可不剋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其景績參差功德不一。
雖晨祈云同夕歸攸隔。
即我?guī)熡阎炝伎杀印?div id="k39kcc6"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251_comment'>
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
等施一心亭懷幽極。
誓茲同人俱游絕域。
其有驚出絕倫首登神界。
則無獨善于云嶠。
忘兼全于幽谷。
先進之與后升。
勉思策征之道然復妙覲大儀。
啟心貞照。
識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
蔭瓊柯以詠言。
飄云衣于八極。
泛香風以窮年。
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
臨三涂而緬謝。
傲天宮而長辭。
紹眾靈以繼軌。
指太息以為期。
究茲道也。
豈不弘哉。
遠神韻嚴肅容止方棱。
凡預瞻睹莫不心形戰(zhàn)慄。
曾有沙門持竹如意欲以奉獻。
入山信宿竟不敢陳。
竊留席隅默然而去。
有慧義法師。
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曰。
諸君庸才望風推服。
今試觀我如何。
至山值遠講法華。
每欲難問。
輒心悸汗流竟不敢語。
出謂慧寶曰。
此公定可訝。
其伏物蓋眾如此。
殷仲堪之荊州。
過山展敬。
與遠共臨北澗論易體。
移景不勌。
見而嘆曰。
識信深明實難為庶。
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
并欽慕風德遙致師敬。
謐修書曰。
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
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
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
檀越既履順而游性。
乘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復何羨于遐齡。
聊想斯理久已得之。
為復酬來信耳。
盧脩初下?lián)莩恰?div id="b1ma12r"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306_comment'>
入山詣遠。
遠少與脩父瑕同為書生。
及見脩歡然道舊。
因朝夕音問。
僧有諫遠者曰。
脩為國寇。
與之交厚得不疑乎。
遠曰。
我佛法中情無取舍。
豈不為識者所察。
此不足懼。
及宋武追討盧脩設帳桑尾。
左右曰。
遠公素王廬山與脩交厚。
宋武曰。
遠公世表之人。
必無彼此。
乃遣使赍書致敬。
并遺錢米。
于是遠近方服其明見。
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
禪法無聞。
律藏殘闕。
遠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凈法領等遠尋眾經踰越沙雪。
曠歲方反。
皆獲梵本得以傳譯。
昔安法師在關。
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
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
后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
博識眾典。
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潯陽。
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
于是二學乃興。
并制序標宗貽于學者。
孜孜為道務在弘法。
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咨訪。
聞羅什入關。
即遣書通好曰。
釋慧遠頓首。
去歲得姚左軍書。
具承德問。
仁者曩絕殊域。
越自外境。
于時音譯未交。
聞風而悅。
但江湖難冥。
以形乖為嘆耳。
頃知承否通之會。
懷寶來游至止。
有問則一日九馳。
徒情欣雅味。
而無由造盡。
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勞佇。
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
雖運鐘其末。
而趣均在昔。
誠未能扣津妙門感徹遺靈。
至于虛衿遺契。
亦無日不懷。
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熏。
摩尼吐曜則眾珍自積。
是惟教合之道。
猶虛往實歸。
況宗一無像而應不以情者乎。
是故負荷大法者。
必以無報為心。
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
若令法輪不停軫于八正之路三寶不輟音于將盡之期。
則滿愿不專美于絕代。
龍樹豈獨善于前蹤。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為著之。
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
聊以示懷。
什答書曰。
鳩摩羅耆婆和南。
既未言面又文辭殊隔。
導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緣圮絕。
傳驛來況粗承風德。
比復如何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
經言。
末后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財有五備。
福戒博聞辯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疑滯。
仁者備之矣。
所以寄心通好。
因譯傳意。
豈其能盡。
粗酬來意耳。
損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時著。
當如來意。
但人不稱物。
以為愧耳。
今往常所用鍮石雙口澡灌。
可備法物之數(shù)也。
并遺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遠重與什書曰。
日有涼氣比復何如。
去月法識道人至。
聞君欲還本國。
情以悵然。
先聞君方當大出諸經。
故來欲便相咨求。
若此傳不虛眾恨可言。
今輒。
略問數(shù)十條事。
冀有馀暇一二為釋。
此雖非經中之大難。
欲取決于君耳。
并報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想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后有弗若多羅。
來適關中誦出十誦梵本。
羅什譯為晉文。
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
遠常慨其未備。
及聞曇。
摩流支入秦復善誦此部。
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于關中更出馀分。
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
晉地獲本相傳至今。
蔥外妙典關中勝說。
所以來集茲土者。
遠之力也。
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
每至燒香禮拜。
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
其神理之跡。
故未可測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
但言壽命長遠而已。
遠乃嘆曰。
佛是至極。
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
豈有窮耶。
因著法性論曰。
至極以不變?yōu)樾浴?div id="1qgxoof"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472_comment'>
得性以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而嘆曰。
邊國人未有經。
便闇與理合。
豈不妙哉。
秦主姚興欽德風名嘆其才思。
致書慇勤。
信餉連接。
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
以申款心。
又令姚嵩獻其珠像。
釋論新出。
送論并遺書曰。
大智論新譯訖。
此既龍樹所作。
又是方等旨歸。
宜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
然此諸道士。
咸相推謝無敢動手。
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后之學者。
遠答書云。
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
貧道聞懷大非小褚所容。
汲深非短綆所測。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體羸多疾觸事有廢。
不復屬意。
已來其日亦久。
緣來告之重。
輒粗綴所懷。
至于研究之美。
當復期諸明德。
其名高遠固如此。
遠常謂。
大智論文句繁廣初學難尋。
乃抄其要文。
撰為二十卷。
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息過半之功矣。
后桓玄征殷仲堪。
軍經廬山。
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不堪。
玄自入山。
左右謂玄曰。
昔毀仲堪入山禮遠。
愿公勿敬之。
玄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及至見遠不覺致敬。
玄問不敢毀傷。
何以剪削。
遠答云。
立身行道玄稱善。
所懷問難不敢復言。
乃說征討之意。
遠不答。
玄又問。
何以見愿。
遠云。
愿檀越安隱使彼亦無他。
玄出山謂左右曰。
實乃生所未見。
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
乃貽書騁說勸令登仕。
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
志踰丹石終莫能回。
俄而玄欲沙汰眾僧。
教僚屬曰。
沙門有能申述經誥暢說義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
其有違于此者悉皆罷遣。
唯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遠與玄書曰。
佛教凌遲穢雜日久。
每一尋至慨憤盈懷。
??诌\出非意淪湑將及。
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
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勢。
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
然后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
懷真者無負俗之嫌。
道世交興三寶復隆矣因廣立條制。
玄從之。
昔成帝幼沖庾冰輔正。
以為沙門應敬王者。
尚書令何充仆射褚昱諸葛惔等奏。
不應敬禮。
官議悉同。
充等門下承冰旨為駮。
同異粉然竟莫能定。
及玄在姑熟欲令盡敬。
乃與遠書曰。
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于理又是所未喻。
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允。
近八座書。
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當行之。
事一二令詳。
盡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
遠答書曰。
夫稱沙門者何耶。
謂能發(fā)矇俗之幽昏。
啟化表之玄路。
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挹其遺風漱流者味其馀津。
若然雖大業(yè)未就。
觀其超步之跡。
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缽盂非廊廟之器。
沙門塵外之人。
不應致敬王者。
玄雖茍執(zhí)先志恥即外從。
而睹遠辭旨趑趄未決。
有頃玄篡位。
即下書曰。
佛法宏大所不能測。
推奉主之情。
故興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盡謙光。
諸道人勿復致禮也。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有五篇。
一曰在家。
謂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
情未變俗跡同方內。
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
禮敬有本。
遂因之以成教。
二曰。
出家。
謂出家者。
能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
遁世則宜高尚其跡。
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玄根于重劫。
遠通三乘之津。
近開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固已協(xié)契皇極在宥生民矣。
是故內乖天屬之重。
而不逆其孝。
外闕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三曰。
求宗不順化謂反本。
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
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
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
故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
而沾其惠者也。
四曰。
體極不兼應。
謂如來之與周孔。
發(fā)致雖殊潛相影響。
出處咸異終期必同。
故雖曰道殊所歸一也。
不兼應者。
物不能兼受也。
五曰。
形盡神不滅。
謂識神馳騖隨行東西也。
此是論之大意。
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跡矣。
及桓玄西奔。
晉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師。
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覲。
遠稱疾不行。
帝遣使勞問。
遠修書曰。
釋慧遠頓首。
陽月和暖。
愿御膳順宜。
貧道先嬰重疾。
年衰益甚。
狠蒙慈詔曲垂光慰。
感懼之深。
實百于懷。
幸遇慶會而形不自運。
此情此慨良無以喻。
詔答。
陽中感懷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
去月發(fā)江陵。
在道多諸惡。
情遲兼常。
本冀經過相見。
法師既養(yǎng)素山林。
又所患未痊。
邈無復因增其嘆恨。
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少所推崇。
及一相見肅然心服。
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
夫預學徒莫不依擬。
時遠講喪服經。
雷次宗宗炳等。
并執(zhí)卷承旨。
次宗后別著義疏。
首稱雷氏。
宗炳因寄書嘲之曰。
昔與足下共于釋和上間面受此義。
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
其化兼道俗斯類非一。
自遠卜居廬阜。
三十馀年影不出山。
跡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焉。
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
至六日困篤。
大德耆年皆稽顙請飲豉酒。
不許。
又請飲米汁不許。
又請以蜜和水為漿。
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
卷未半而終。
春秋八十三矣。
門徒號慟若喪考妣。
道俗奔赴轂繼肩隨。
遠以凡夫之情難割。
乃制七日展哀。
遺命使露骸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
潯陽太守阮保。
于山西嶺鑿壙開隧。
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
南陽宗炳又立碑寺門。
初遠善屬文章辭氣清雅。
席上談吐精義簡要。
加以容儀端整風彩灑落。
故圖像于寺遐邇式瞻。
所著論序銘贊詩書。
集為十卷五十馀篇。
見重于世。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賈。
雁門樓煩人。
年十三。
隨令狐氏游學許洛。
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
尤善莊老。
時沙門釋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贊像法。
遠往歸之。
一日聞安講般若經。
豁然而悟。
乃嘆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與弟慧持。
投簪落??。
委命受業(yè)。
以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
以夜續(xù)晝。
貧旅無資。
缊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
終始不懈。
有沙門曇翼。
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誠知人矣。
復曰使道流東國。
其在遠乎。
年二十四。
便就講說。
嘗有客聽講。
難實相義。
往復移時。
彌增疑昧。
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
惑者曉然。
是后與弟子數(shù)十人。
南適荊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羅浮山。
乃屆潯陽。
見廬峰清靜。
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精舍。
此處去水本遠。
達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棲止。
當使朽壤抽泉。
言畢清流涌出成溪。
后潯陽亢旱。
遠詣池側。
讀海龍王經。
忽有巨蛇從池上空。
須臾大雨。
歲以有年。
因號精舍。
為龍泉寺焉。
遠創(chuàng)造精舍。
洞盡山美。
卻負香爐之峰。
傍帶瀑布之壑。
仍石疊基。
即松栽搆。
清泉環(huán)階。
白云滿室。
復于寺內別置禪林。
森樹煙凝。
石徑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古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懷。
志欲瞻睹。
會有西域道士。
敘其光相。
遠乃背山臨流。
營筑龕室。
妙算畫工。
淡彩圖寫。
色疑即空。
望似煙霧。
遠乃著銘曰。
廓矣太象。
理玄無名。
體神人化。
落影離形。
回暉層巖。
凝映虛亭。
在陰不昧。
處闇愈明婉步蟬脫。
朝宗百靈。
應不同方。
跡絕而冥。
又昔潯陽陶侃鎮(zhèn)廣州。
有漁人于海中。
見神光每夕艷發(fā)。
經旬彌盛。
怪以白侃。
侃往詳視。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歸。
以送武昌寒溪寺。
侃后移鎮(zhèn)。
以像有威靈。
遣使迎接。
數(shù)十人輿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沒。
使者懼而反之。
侃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故荊楚為之謠曰。
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
祈心奉請。
乃飄然無梗。
于是率眾行道。
昏曉不絕。
望風遙集。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xù)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
張萊民。
張季碩等。
并棄世榮。
依遠游止。
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之荊州。
過山展敬。
與遠共臨北澗。
論易體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謚。
護軍王默等。
并欽慕風德。
遙致師敬。
謚修書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順。
遠答曰。
古人不愛尺璧。
而重寸陰。
觀其所存。
似不在長年耳。
盧循初下?lián)莩恰?div id="b7av2dx"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5_156_comment'>
入山詣遠。
遠少與循父嘏。
同為書生。
及見循。
歡然道舊。
因朝夕音介。
僧有諫遠者曰。
循為國寇。
與之交厚。
得不疑乎。
遠曰。
我佛法中。
情無取舍。
豈不為識者所察。
及宋武追討盧循。
設帳桑尾。
左右曰。
遠公素主廬山。
與循交厚。
宋武曰。
遠公世表之人。
必無彼此。
乃遣使赍書致敬。
并遺錢米。
于是遠近服其明見。
初經流江東。
多有未備。
禪法無聞。
律藏殘闕。
遠令弟子法凈。
法領等。
遠尋眾經。
踰越沙雪。
曠歲方反。
皆獲梵本。
得以傳譯。
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
博識眾典。
以晉太元十六年。
來至潯陽。
遠請重譯阿毗曇心。
及三法度論。
于是二學乃興。
每逢西域一賓。
輒懇惻咨訪。
聞羅什入關。
即遣書通好。
什答書。
并遺偈曰。
既已舍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遠重與什書并報偈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相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
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末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后有弗若多羅。
來適關中。
誦出十誦梵本。
羅什譯為晉文。
三分始二。
而多羅棄世。
遠??湮磦?。
及聞曇摩流支入秦。
善誦此部。
乃遣弟子曇邕。
致書祈請。
令于關中更出馀分。
故十誦一部。
具足無闕。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
但言壽命長遠而已。
遠乃嘆曰。
佛是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
豈有窮耶。
因著法性論曰。
至極以不變?yōu)樾浴?div id="qfzumkz"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5_252_comment'>得性以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而嘆曰。
邊國人未有經。
便闇與理合。
豈不妙哉。
秦主姚興欽佩名德。
致書慇勤。
信餉連接。
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獻其珠像。
釋論新出。
送論并遺書曰。
大智論新譯訖。
此既龍樹所作。
又是方等旨歸。
宜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遠序之。
桓玄征殷仲堪。
軍經廬山。
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不堪。
玄自入山。
見遠不覺致敬。
玄問。
不敢毀傷。
何以剪削。
遠答云。
立身行道。
玄稱善。
所懷問難。
不敢復言。
乃說征討之意。
遠不答。
玄又問何以見愿。
遠云愿檀越安隱。
使彼亦復無他。
玄出山謂左右曰。
實乃所生未見。
玄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遠答辭堅正。
確乎不拔。
俄而玄欲沙汰眾僧。
唯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遠與玄書曰。
佛教陵遲。
穢雜日久。
每一尋至。
慨憤盈怌。
竊見清澄諸道人教。
實應其本心。
然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
怌真者無負俗之嫌。
道世交。
三寶復隆矣。
因廣玄條制。
玄從之。
有頃。
玄篡位。
即下書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測。
諸道人勿復致禮。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有五篇。
及桓玄西奔。
晉安帝。
自江陵旋于京師。
輔國何無忌。
勸遠候迎。
遠稱疾不行。
帝遣使勞問。
以晉義熙十二年。
八月初。
動散。
至六日困篤。
大德耆年。
皆稽顙請飲豉酒。
不許。
又請飲米汁。
不許。
又請以蜜和水為漿。
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
得飲與不。
卷未半而終。
春秋八十三。
許謙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34—396 【介紹】: 北魏代人,字元遜。
少有文才,代王什翼犍建國時歸附,為郎中令。
道武帝時,為右司馬。
后燕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來攻。
謙奉命乞援于后秦姚興。
姚興將楊佛嵩救援稽緩,謙遺書促之,乃倍道兼行。
謙以此得封關內侯。
慕容垂死,謙上書勸進,魏主拓跋圭乃稱帝(道武帝)。
官至陽曲護軍,賜爵平舒侯。
謚文。
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謙,字元遜,代人。昭成擢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記。后徙長安,道武登國初來歸,為右司馬,賜爵關內侯。并州平,以為陽曲護軍,進爵平舒侯、安遠將軍?;适荚曜洌浧綎|將軍、左光祿大夫、幽州刺史、高陽公,謚曰文。
姜岌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岌天水人,仕姚興,官爵未詳,造《三紀甲子元歷》。
宗敝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敝,姑臧人,仕秦姚興為涼州別駕。
后歸禿發(fā)辱檀,為太府主簿,錄記室事。
李嵩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嵩仕姚興,為尚書郎。
苻登 朝代:前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43—394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國君。
略陽臨渭人,氐族,字文高。
苻丕族子。
少勇悍,粗險不修細行。
及長頗覽書傳,苻堅以為長安令,坐事黜為狄道長。
苻丕即位以登為征西大將軍,封南安王。
丕死,關隴氐族將領擁立為帝,改元太初。
于軍中立苻堅神主以勵士氣。
與姚萇戰(zhàn),每戰(zhàn)必告,萇憚而不應。
后與姚興將尹緯戰(zhàn),為緯所敗,兵潰被殺。
子苻崇奔湟中,為乞伏乾歸所殺,前秦亡。
全晉文
登字文高,堅族孫,以晉太元十一年僭即皇帝位,改元太初,在位九年,為姚興所殺。
苻崇僭號于湟中,謚曰高皇帝,廟號太宗。
釋道契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道契,又名僧契,姓傅,北地泥陽人,姚興以為僧正。
釋道融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汲郡林慮人也。
史亡其氏。
十二棄家從師。
無所得書。
遣借論語于旁舍。
晚不持歸。
曰已習之矣。
師使覆之。
不遺一字。
大嗟異。
為落發(fā)。
及受具戒。
長游關中。
依依羅什。
什謂姚興曰。
比見融公。
殆是人類精奇。
引見與語。
心服之。
詔入逍遙園參譯。
當是時。
什譯菩薩戒本。
又譯中論。
方就兩卷。
融便能講之。
什又使講新法華經。
而自聽其判析曰。
大法之。
正賴此子也。
國有婆羅門。
自謂盡讀西國書。
聞什在關中。
乃曰豈可使釋氏之風。
獨傳震旦耶。
遂駝其書至。
姚興幾惑其說。
婆羅門乞與僧辨優(yōu)劣。
關中僧皆相視缺然。
什謂融曰。
子可當之。
融顧外道經書未讀。
乃密使人盡錄其書目。
一覽即誦。
剋日論義。
姚興與公卿大集。
婆羅門以博觀為夸。
融數(shù)其所讀。
并秦地經史。
三倍之。
什嘲之曰。
君乃未聞大秦有學者乎。
敢輕遠來。
于是婆羅門愧服。
再拜融足而去。
后還彭城講授。
眾常數(shù)百人。
性不喜喧狎。
常登樓讀書。
人罕識面。
歿壽七十四。
著法華大品。
維摩義疏。
金光明十地品義若干卷。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道融。
汲郡林慮人。
十二出家。
厥師愛其神彩先令外學。
往村借論語竟不赍歸。
于彼已誦。
師更借本覆之不遺一字。
既嗟而異之。
于是恣其游學。
迄至立年才解英絕。
內外經書闇游心府。
聞羅什在關故往咨稟。
什見而奇之。
姚興曰。
昨見融公復是奇特聰明釋子。
引見嘆重。
敕入逍遙園參正詳譯。
因請什出菩薩戒本。
今行于世。
后譯中論始得兩卷。
融便就講剖折文言預貫終始。
什又命融令講新法華。
什自聽之乃嘆曰。
佛法之融其人也。
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
聰辯多學。
西土俗書罕不披誦。
為彼國外道之宗。
聞什在關大行佛法。
乃謂其徒曰。
寧可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
而吾等正化不洽東國遂乘駝負書來入長安。
姚興見其口眼便僻。
頗亦惑之。
婆羅門乃啟曰。
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請與秦僧捔其辯力。
隨有優(yōu)者即傳其化。
即許焉。
時關中僧眾相視缺然莫敢當者。
什謂融曰。
此外道聰明殊人。
捔言必勝。
使無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則法輪摧軸。
豈可然乎。
如吾所睹在君一人。
融自顧才力不減。
而外道經書未盡披讀。
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
一披即誦。
后剋日論義。
姚興自出。
公卿皆會闕下。
關中僧眾四遠必集。
融與婆羅門擬相詶抗。
鋒辯飛玄彼所不及。
婆羅門自知辭理已屈。
猶以廣讀為誇。
融乃列其所讀書并秦地經史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聞大秦廣學。
那忽輕爾遠來。
婆羅門心愧悔伏頂禮融足。
數(shù)日之中無何而去。
像運再興融有力也。
融后還彭城常講說相續(xù)。
問道至者千有馀人。
依隨門徒數(shù)盈三百。
性不狎諠。
常登樓披玩。
慇勤善誘畢命弘法。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矣。
所著法華大品金光明十地維摩等義疏。
并行于世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汲郡林慮人。
十二出家。
厥師愛其神彩。
先令外學。
往村借論語。
竟不赍歸。
于彼已誦。
師借本覆之。
不遺一字。
嗟而異之。
于是恣其游學。
迄至立年。
才解英絕。
聞羅什在關。
特往咨稟。
什見而奇之。
姚興曰。
昨見融公。
復是大奇聰明釋子。
引見嘆重。
敕入逍遙園。
參正詳譯。
因請什出菩薩戒本。
并譯中論。
始得兩卷。
融復就講。
剖析文言。
預貫終始。
什又命融令講新法華。
什自聽之。
嘆曰。
佛法之
融其人也。
俄而師子國。
有一婆羅門。
聰辨多學。
西土俗書。
罕不披誦。
為彼國外道之宗。
聞什在關。
大行佛法。
乃謂其徒曰。
寧可使釋氏之風。
獨傳震旦。
而吾等不洽東國。
遂駝負書。
來入長安。
姚興見其口眼便辟。
頗亦惑之。
婆羅門乃啟曰。
至道無方。
各遵其事。
今請與秦僧捔其辯力。
隨有優(yōu)者。
即傳其化。
即許焉。
時關中僧眾。
相視缺然。
莫敢當者。
什謂融曰。
此外道聰明殊人。
捅言必勝。
使無上大道在吾徒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得志。
則法輪摧軸。
豈可然乎。
吾所睹。
在君一人。
融自顧才力不減。
而外道經書。
未盡披讀。
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
一披即誦。
后尅日論義。
姚興自出。
公鄉(xiāng)皆會闕下。
關中僧眾。
四遠畢集。
融與婆羅門擬相訓抗。
鋒辯飛玄。
彼所不及。
婆羅門自知辭理已屈。
猶以廣讀為誇。
融乃列其所讀書。
并秦地經史。
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
什因嘲之曰。
君不聞大秦廣學。
那忽輕爾遠來。
婆羅門心愧悔伏。
頂禮融足。
旬日之中。
無何而去。
融后還彭城。
常講說相續(xù)。
依隨門徒。
數(shù)盈三百。
后卒于彭城。
春秋七十四。
所著法華。
大品。
金光明。
十地。
維摩等義疏。
并行于世。
共 8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