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曰:鄧攸。元帝時為吳郡太守。刑政清明。百姓歡悅。后稱疾去。百姓數(shù)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少停。夜中發(fā)去。吳人歌之。 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 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⑴。 ⑴ ○《晉書》鄧攸傳。自帖二十一。《御覽》二百六十一、四百六十五。《樂府詩集》八十五、《詩紀》四十三并作吳人歌?!疱职?。此歌既頌鄧攸。又刺謝令。但不識謝令名字。 崎嶇與時競,不復自顧慮。 春風振榮林,常恐華落去(○《樂府詩集》四十四。)。 合冥過藩來,向曉開門去。 歡取身上好,不為儂作慮(同上)。 誰交強纏綿,常持罷作慮。 作生隱藕葉,蓮儂在何處(同上)。 鈐蕩與時競,不得尋傾慮。 春風扇芳條,常念花落去(同上)。 坐倚無精魂,使我生百慮。 方局十七道,期會是何處(同上)。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闌語。 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 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 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 若人逢鬼魅,第一莫(一作怕)驚懅(一作懼)。 捺硬莫采渠,呼名自當去。 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 蚊子叮鐵牛,無渠下觜處。 淬礪秋水清,攜持遠山曙。 丁丁在前澗,杳杳無尋處。 巢傾鳥猶在,樹盡猿方去。 授鉞者何人,吾今(一作方)易其慮。 ① 《唐書·樂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樂》,祀黃帝降神奏《宮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肅和》。迎俎用《雍和》。酌獻、飲福用《壽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凱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壽和》、《凱安》、《豫和》四章,辭同《圜丘》。祀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黃帝。 笙歌籥舞屬年韶,鷺鼓鳧鐘展時豫。 調(diào)露初迎綺春節(jié),承云遽踐蒼霄馭。 去年茶熟君得補,今來茶熟君已去。 心曾不計茶有無,隼在高風自騰翥。 昨日我送吳侯歸,未忍重臨離別處。 不若群公憐禰衡,相逐縱橫唯柳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