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韻字:  或選擇
總目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多音字下載平水韻表
韻字 五絶 168七絶 50五律 1五排 5 65四言 23六言 7古體 624樂府 17 1 40 11辭賦 2 10其他 20聯(lián) 4
共40,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
道恒 一首
妙普庵主 1071 - 1142 一首
釋原妙 1238 - 1295 三首
釋咸杰 1118 - 1186 二首
釋如琰 1151 - 1225 一首
釋宗杲 1089 - 1163 六首
釋宗演 一首
釋居簡(jiǎn) 1164 - 1246 一首
釋崇岳 1132 - 1202 一首
釋師范 1177 - 1249 二首
釋師觀 1143 - 1217 一首
釋廣聞 1189 - 1263 一首
釋惟白 一首
釋慧遠(yuǎn) 1103 - 1176 四首
釋普度 1199 - 1280 一首
釋梵思 一首
釋梵言 一首
釋法因 一首
釋法忠 1084 - 1149 一首
過去已過去,未來更莫算。
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均見《五燈會(huì)元》卷十。)?
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泎烈漢。
如今正好乘時(shí),便請(qǐng)一刀兩段。
一夏九十日,看看又將半。
面門無位人,急著眼睛看。
冷地驀相逢,腳跟紅線斷。
掌內(nèi)握乾坤,翻身游碧漢。
堪笑當(dāng)年老瑞巖,惺惺石上重呼喚。
參禪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
只如雪覆千山,孤峰不白,作么生判。
上元定是正月半(元宵)。
三千世界作爐,百億須彌為炭。
生鐵鑄就禪和,炙得通身紅爛(開爐)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
槌鼓升堂,理舊公案。
車不橫推,理無曲斷。
二千年前舊公案,今日拈來重剖判。
任是鐵眼與銅睛,也須更入紅爐煅(結(jié)夏。)
蹉過跨門一機(jī),昧卻見成公案。
子湖指處太親,直須急著眼看(同上書卷一六)。
今朝正月半,有則舊公案。
點(diǎn)起數(shù)碗燈,打鼓普請(qǐng)看。
今朝七月五,打鼓普請(qǐng)看。
萬里無片云,猶欠一大半。
今朝又是六月半,記得一則舊公案。
拄杖子吞卻法身,露柱在傍偷眼看。
看不看,拈起秦時(shí)??轢鉆。
萬別與千差,吾道一以貫。
丹霞燒卻木佛,翠微供養(yǎng)羅漢。
一人左手抬,一人右手按。
賓主既歷然,吾道一以貫。
師子獨(dú)游行,豈復(fù)求侶伴。
團(tuán)圞擘不開,打鼓普請(qǐng)看。
雖不直分文,傾國(guó)不肯換(施主供養(yǎng)羅漢示眾。)
殺人須是殺人漢,當(dāng)下一刀成兩段。
頭臂雖虧劍刃鋒,何似秦時(shí)??轢鉆。
今朝十月旦,為君重衍算。
兩個(gè)五日文,地來是一貫。
頂門具眼人,記取這公案。
今朝已是三月半,到處桃花開爛熳。
多少游人眼不開,靈云一見疑情斷。
三月旦,春過半。
胡孫系露柱,露柱聲聲喚。
南山粲,白石爛,只者一著何曾爛。
妙用縱橫,十方坐斷。
未諳此脈,舉步猶難(入實(shí)際禪院,指三門)
上元正月半,燈火連霄漢。
千人與萬人,聚頭相共看。
一年十二月,月月有月半。
何獨(dú)喜中秋,一時(shí)爭(zhēng)賞玩。
人人盡道十分圓,我道依前缺一半(中秋)。
月已破五,年又過半。
拄杖拈來,如何判斷。
百年三萬六千日,也是秦時(shí)??轢鉆。
千圣頭邊,星移斗換。
八面絕遮攔,打鼓普請(qǐng)看(法座)
北宋 · 釋惟白
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
正當(dāng)現(xiàn)在事,今朝正月半。
明月正團(tuán)圓,打鼓普請(qǐng)看(《五燈會(huì)元》卷一六)
梅陽老囑付此衣,遮護(hù)得山僧一半。
借問搭來何所宜,恰似當(dāng)年賣柴漢。
醬里墮,雪中炭,留與叢林斫額看。
君不見睦州嚴(yán)陵灘畔兜率寺里有個(gè)陳蒲鞋,解道秦時(shí)??轢鉆。
仲冬十一月半,冷地急著眼看。
春來草木還青,冬去冰霜自泮。
誰知兩個(gè)五百,元來合成一貫。
縱饒百煉真金,也入紅爐再煅。
衡門突出古菱花,由勝秦時(shí)??轢鉆。
饒君舌拄梵天,我也令行一半。
趙州頭戴草鞋,也是新繁轢鉆。
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
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
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
相喚相呼歸去來,記取明年正月半。
⑴ 《五燈會(huì)元》卷一九作上元定是
雨洗炎威,秋磨霄漢。
風(fēng)傳?稏香,雁腹寒巖畔。
位轉(zhuǎn)功回木馬嘶,劫外不須重借伴。
宋 · 釋梵思
趯翻生死海,踏倒涅槃岸。
世上無活人,黃泉無死漢(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卷一九)。
春風(fēng)二月半,桃華紅爛熳。
靈云到處逢,衲僧著眼看。
看,看,短棹孤舟,誰居彼岸。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
七八是數(shù),事卻難算。
今朝正月半,有事為君斷。
切忌兩眼睛,被他燈火換(以上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