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合音字
(1).合二字之音為一字者。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現(xiàn)代方言中亦有。如 北京 話“不用”為“甭”。
(2).指拼音文字。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合音之字,視而可識(shí)者,徒識(shí)其音,固不能知其義,其去象形,差不容以一黍。”
《國語辭典》:寶塔詩(寶塔詩)  拼音:bǎo tǎ shī
詩體名。從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韻。因字?jǐn)?shù)依次遞增,狀如寶塔,故稱為「寶塔詩」。后代也有延長到八、九字句者,其形制實(shí)源自唐代的一七令。
《漢語大詞典》:丑奴兒(醜奴兒)
(1).詞牌名。即《采桑子》。 宋 周邦彥 、 張孝祥 等都用此牌填過詞。又名《丑奴兒令》。
(2).曲牌名。屬南宮大石調(diào)。有二體,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另一字句格律與詞牌不同,都用作引子。
《國語辭典》:春秋筆法(春秋筆法)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語寓褒貶之義。故后世稱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寓「春秋筆法」。如:「這篇文章并沒有春秋筆法,只是記錄事實(shí)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起派
舊時(shí)大族以同一字或同部首之字來命名,以表示輩分的區(qū)別。《歧路燈》第九五回:“觀察道:‘二侄什么名子?’ 紹聞 道:‘名叫 悟果 ?!^察道:‘咦,這像僧尼派頭,不可為訓(xùn)。此侄名 簣初 ,是學(xué)冊已有注名,不必更改。這二侄就該以用字起派,以下就是心字?!?簣初 道:‘伯大人就起個(gè)名兒,以肇其始?!^察沉吟道:‘“董之用威”,即以用威為名,以寓教思。何如呢?’”
《漢語大詞典》:切字
即反切。用兩個(gè)字拼切出另一字的讀音。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聲韻:“ 周顒 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宋 高承 事物紀(jì)原·經(jīng)籍藝文·切字:“又曰切字本出於西域。 漢 人訓(xùn)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如‘不可’為‘叵’、‘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國二合音,蓋切字之原也?!?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封氏聞見録》曰切字始於 周顒 ……余按: 漢 末 涿郡 高誘 解《淮南子》呂氏春秋,有‘急氣、緩氣、閉口、籠口’之法。蓋反切之學(xué),實(shí)始于此?!?/div>
《國語辭典》:蒲松齡(蒲松齡)  拼音:pú sōng líng
人名。(西元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人,清小說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等,詩文稱《聊齋集》。
《漢語大詞典》:攝音(攝音)
音韻學(xué)名詞。以一字音為代表,把收音相同的字與此字歸為一類,稱攝音或攝。分?jǐn)z之法,肇端于 宋 司馬光 切韻指掌圖所分之二十圖及 宋 鄭樵 通志·七音略韻鏡之四十三圖,但無攝音之名,每類亦無標(biāo)目之字。 元 劉鑒 《切韻指南》始分十六攝。《康熙字典》卷首所引之《字母切韻要法》則分十二攝。方言不同,師承各異。
《國語辭典》:升冪(升冪)  拼音:shēng mì
數(shù)學(xué)代數(shù)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數(shù),由低順次至高,稱為此一字母的「升冪」。
《國語辭典》:雙關(guān)語(雙關(guān)語)  拼音:shuāng guān yǔ
利用文字同音異義或一字?jǐn)?shù)義的奧妙關(guān)系所作的機(jī)智妙語。常含有雙重意義,耐人尋味。
《漢語大詞典》:角標(biāo)
標(biāo)在某一字的上角的;上標(biāo)的(如α&+{3}中的3)
《漢語大詞典》:六如居士
明 唐寅 別號。 寅 字 伯虎 ,一字 子畏 。長于詩文,擅書畫,與 沈周 、 祝枝山 、 文徵明 號稱“江南四才子”。晚年皈依佛教,號 六如居士 。著有《六如居士全集》。參閱明史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