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6詞典 2分類詞匯 64
《漢語大詞典》:力辨
努力爭辯或辯白。辨,通“ 辯 ”。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二:“ 蘇東坡 作《志林》,力辨此一段事。”金史·劉仲洙傳:“ 田瑴 等以黨罪廢錮者三十餘家, 仲洙 知其寃,上書力辨,帝從之?!?/div>
《國語辭典》:聽聽  拼音:yǐn yǐn
1.狗吠聲。唐。杜甫大云寺贊公房〉詩四首之二:「泱泱泥污人,聽聽國多狗?!?br />2.爭辯不休。唐。柳宗元《梓人傳》:「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于府庭,而遺其大者遠(yuǎn)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div>
《國語辭典》:爭鬧(爭鬧)  拼音:zhēng nào
爭吵。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折:「他們又在這里爭鬧,我與你勸開去咱?!埂陡;萑珪?。卷一四。刑名部。莊地呈報》:「或現(xiàn)傷未死,或系與某人角口爭鬧,自己縊死?!?/div>
分類:爭辯吵鬧
《漢語大詞典》:辨爭
(1).爭論,爭辯。辨,通“ 辯 ”。 金 王若虛 《林下四友贊》:“辨爭譏刺,間若不能相容,而終于無憾?!?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 楊槙 ﹞頗與權(quán)要辨爭以罷。”
(2).指爭訟、爭執(zhí)。 宋 曾鞏 《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 太宗皇帝 在位四年,乃按地圖,因縣立軍,使得奏事專決,體如大邦。自是以來,田里辨爭、歲時稅調(diào),始不勤遠(yuǎn),人用宜之。”
《國語辭典》:論爭(論爭)  拼音:lùn zhēng
爭辯是非曲直。如:「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論爭,無聊極了?!?/div>
《國語辭典》:嚼舌  拼音:jiáo shé
1.隨口胡說、搬弄是非。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二折:「干我甚么事,說我推他,要你來嚼舌!」《蕩寇志》第一二回:「我活了這七十多歲,永不曾見過甚么是刀兵,容你們這般嚼舌!」
2.沒有意義的爭辯。如:「我忙得很,沒時間跟你嚼舌?!?/div>
《國語辭典》:舌戰(zhàn)(舌戰(zhàn))  拼音:shé zhàn
比喻激烈的辯論。如:「孔明舌戰(zhàn)群儒是《三國演義》極為精彩的一幕?!?/div>
《國語辭典》:抗?fàn)帲範(fàn)帲 ?span id="ooxkqjp" class='label'>拼音:kàng zhēng
對不滿意的措施或意見,極力抗拒,爭取對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如:「對這件事,我必須據(jù)理抗?fàn)?。」《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南滿鐵道附屬電線,原中國所設(shè),日本占有之,后取供公用,中國抗?fàn)師o效?!?/div>
《國語辭典》:鄂鄂  拼音:è è
直言爭辯?!妒酚?。卷四三。趙世家》:「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挂沧鳌竼@咢」。
《漢語大詞典》:諫折(諫折)
規(guī)勸爭辯。北史·辛琛傳:“刺史 李崇 ,多事產(chǎn)業(yè), 琛 每諫折, 崇 不從,遂相糾舉,詔并不問。”
《漢語大詞典》:辯爭(辯爭)
爭論,爭辯。 民意 《告非難民生主義者》:“凡是,皆 梁氏 所持與吾人辯爭之主題?!?/div>
分類:爭論爭辯
《漢語大詞典》:紛嘵(紛嘵)
謂爭辯不休。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び眯獭?/span>:“兩造紛嘵,漫無剖斷。”
分類:爭辯不休
《國語辭典》:辨駁(辨駁)  拼音:biàn bó
爭辯駁斥?!度辶滞馐贰返谒奈寤兀骸覆徊m大哥說,經(jīng)過我愚弟兄看的地,一毫也沒得辨駁的!」也作「辯駁」。
《國語辭典》:折辯(折辯)  拼音:zhé biàn
對質(zhì)、辯解。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你不自來折辯,怎得一個明白?」《西游記》第三八回:「他敢道:『我是烏雞國王。有甚逆天之事,你來拿我?』將甚執(zhí)照與他折辯?」也作「質(zhì)對」。
分類:爭辯分辯
《國語辭典》:辯駁(辯駁)  拼音:biàn bó
據(jù)理爭辯駁斥。如:「他的意見已遭辯駁。」《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幸虧他學(xué)過律師的人,善于辯駁?!挂沧鳌副骜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