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吳國夬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義興人。以義讓著稱。人有竊其稻者,乃引還,為設酒食,送之以米。
尉遲綱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代人,字婆羅。尉遲迥弟。宇文泰甥。鮮卑族。驍果有膂力,善騎射。西魏文帝大統(tǒng)元年,為宇文泰帳內(nèi)都督。大統(tǒng)年間,從破竇泰,復弘農(nóng),戰(zhàn)沙苑。河橋之役,邙山之戰(zhàn),屢立軍功,進爵昌平郡公。西魏廢帝二年,拜大將軍,兼領軍。泰聞帝有異謀,以綱職典禁旅,密為之備。北周孝閔帝即位,除小司馬。明帝即位,進柱國大將軍。武帝元年,封吳國公,除涇州刺史。保定四年,晉公宇文護東討,留鎮(zhèn)京師。卒謚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7? 【介紹】: 唐宗室。李神通子。少好學,頗屬文。始封梁郡公,歷給事中,四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武則天時入為左衛(wèi)將軍。破徐敬業(yè)有功,進鎮(zhèn)軍大將軍,封吳國公。為武承嗣等讒,于垂拱二年左遷施州刺史,后流儋州而死。
耶律頗的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遼皇族,字撒版。興宗重熙初,補牌印郎君。道宗咸雍間,使宋定牧地疆界。還拜南院宣徽使。大康中,封吳國公,為北院樞密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雷州??等?。哲宗紹圣中為太廟齋郎,退居于家。蘇軾安置雷州,筑室館之。因是連坐,無悔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7 【介紹】: 宋南劍州劍浦人,字國華。吳輔子。篤志強學,博取六經(jīng)百代之書,尤深于《》、《》,皆有成說。晚玩心于象數(shù)音律之學,自為一家。淡于榮利,超然自適?;兆诔鐚幬迥?,詔求遺逸,敦迫就道,授將仕郎大晟府審驗音律。時稱審律先生。羅從彥曾師事之。有文集。
全宋文·卷二三四一
吳儀(?——一一○七),字國華,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自少篤志強學,以窮經(jīng)學古為務,不事科舉。于書無所不究,尤深于《》、《》。晚益玩心于象數(shù)、音律之學,自成一家。楊時、羅從彥等皆曾從之學。崇寧五年詔求天下遺逸,授將仕郎、大晟府審驗音律,學者因稱「審律先生」。大觀元年卒。見楊時《龜山集》卷三○《吳國華墓志銘》,《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一。
趙植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植(一一○八~?),徽宗十二子(《宋史》卷二四六)。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授武定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吳國公。政和三年(一一一三)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四年(一一二二)進封信都郡王,后改莘王,靖康之變,隨二帝被虜北去(《宋會要輯稿》帝系一之四三)。
吳國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處州人。嘗使金被拘,金人脅其降,國安延頸就刃,不為所屈,而終得遣還。官至知袁州卒。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一五○
秦國康懿長公主(?——一一六四),哲宗第三女。紹圣四年六月封康懿公主,元符三年二月封嘉國,大觀二年二月改封慶國,政和元年二月改韓國,下嫁左衛(wèi)將軍潘正夫。三年閏四月改封淑慎帝姬。建炎初,復公主號,封吳國。孝宗即位,于紹興三十二年八月封為秦國大長公主。隆興二年卒。見《宋史》卷二四八本傳,《宋會要輯稿》帝系八之三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金國奚人。以從蕭裕誣宗本罪,受海陵擢為參知政事,授猛安,子尚公主,分宗本家貲賜之。累官左丞相,封吳國公。世宗即位,降太原尹。后解職卒。
吳尚輔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寧海人,字國材。仁宗皇慶初游京師,受知于參政不花,奏授湖南榷茶提舉。延祐六年為太子說書,遷江陵縣丞,筑堤有功。后以東安知州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平江路人,字國良。居宜興。工制墨,善吹簫,好與賢士大夫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4—1381 【介紹】: 明開國時鳳陽府定遠人,初名國興,賜名良。從朱元璋起兵,與弟禎俱以勇略聞,能沒水偵探,為帳下前部先鋒。以指揮使守江陰,與張士誠相拒十年,為東南屏蔽,使元璋得以主力爭上游。進樞密院判官。張士誠亡,移鎮(zhèn)蘇州,又移全州。洪武三年進都督同知,封江陰侯。卒謚襄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8—1379 【介紹】: 明開國時濠州定遠人,初名國寶,后賜名禎,字干臣,吳良弟。從朱元璋起濠梁,渡江取集慶,克池州,助良守江陰,授親軍指揮使。從徐達破平江,滅張士誠。為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副湯和破方國珍。洪武元年,破延平,擒陳友定。尋練兵海上,封靖海侯。七年,任總兵官,御倭海上,至琉球大洋,獲其兵船。卒謚襄毅。
《漢語大詞典》:抉目吳門(抉目吳門)
春秋 時, 吳國 大夫 伍員 (字 子胥 )勸 吳王 夫差 拒絕 越國 求和。 夫差 聽信讒言,賜 子胥 劍,令自盡。 子胥 臨死時說:“抉吾眼置之 吳 東門,以觀 越 之滅 吳 也?!币?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923965'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國語·吳語》、《史記·吳太伯世家》。后用為忠臣被讒殉身的典故。 明 高啟 《謁伍相祠》詩:“鞭尸 楚 墓生前孝,抉目 吳 門死后忠?!币嘧鳌?抉目東門 ”、“ 抉目胥門 ”、“ 抉目懸門 ”。 元 薩都剌 《酹江月·姑蘇臺懷古》詞:“忠臣抉目東門上,可退 越 來兵伍?” 高旭 《收輯亡友寧太一遺墨裝訂成冊因題四首以弁其首》之二:“挺身 大澤 呼 張楚 ,抉目 胥門 看沼 吳 ?!?傅敷 《次韻和亞子》:“撫頭看鏡斯何事,抉目懸門事可哀?!币嗍∽鳌?抉目 ”、“ 抉眼 ”、“ 抉眸 ”。舊唐書·太宗紀下:“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宋 陸游 《書憤》:“剖心莫寫孤臣憤,抉眼終看此虜平?!?蔡寅 《丙辰歲除》詩之二:“抉眸 胥 相看 吳 沼,披髮 伊川 讖陸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