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舌根  拼音:shé gēn
1.舌的根部?!独蠚堄斡洝返诰呕兀骸改巧喔笥?,津液汨汨價翻上來。」
2.佛教用語。六根之一。指味覺的感官。
《漢語大詞典》:通感
修辭手法之一。人們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錯相通的心理經驗,于是,在表現屬于甲感覺范圍的事物印象時,就超越它的范圍而描寫領會到乙感覺范圍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達效果。 李曉 《繼續(xù)操練》:“要是你準頭太差,點錯分類,效果也許更好,內行看了會說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祖慰 《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實驗心理學》:“他還能使你產生由視覺轉為觸覺的通感?!?/div>
《國語辭典》:味蕾  拼音:wèi lěi
舌面上司味覺的感覺器官,呈橢圓形,約有九千個,每一個味蕾由許多支持細胞及五至十八個毛細胞構成,毛細胞是味覺感受器,下接味覺神經末梢,用以辨別食味。也稱為「舌乳頭」。
《國語辭典》:品酒師(品酒師)  拼音:pǐn jiǔ shī
在酒廠中專門品評酒的師傅。其視覺、嗅覺及味覺相當,可以準確定出酒在顏色、氣味、及口感上的優(yōu)劣。
《國語辭典》:味覺器(味覺器)  拼音:wèi jué qì
辨別味覺的器官。位于口腔內,主要的是舌。也稱為「味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