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2—716 【介紹】: 唐朝皇帝。高宗第八子。初名旭輪,改名輪,又更現(xiàn)名。通訓(xùn)詁,工草隸書。始封殷王,改豫王。母武后廢其兄中宗,立為皇帝。及改國號周,賜姓武,以為皇嗣。中宗自房州還,復(fù)為皇太子,封其為安國相王。及中宗被殺,其子李隆基起兵誅韋后,遂擁其即帝位。在位三年,傳位于太子隆基,自為太上皇。卒謚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諱旦。高宗第八子。龍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傉露赆惴饧酵酢3趺褫?。改名輪。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臨朝。天授元年降為皇嗣。仍名輪。圣歷元年又封相。復(fù)今名。神龍二年改封安國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復(fù)辟。延和元年八月傳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謚曰大圣貞皇帝。廟號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興孝皇帝。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相國。唐人。善畫山水鬼神,氣韻灑落。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鄂,字國相,泰和(今屬江西)人。嘗應(yīng)詔上書論時事,又作《邊防龜鑒》七十卷。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王佐知吉州時,曾薦之朝,得旨免解。事見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六。
唐國相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唐國相(1502年—?),字舜舉,號鶴坡,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嘉靖十年(1531年),以順天府學(xué)增廣生中式辛卯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三名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聯(lián)捷壬辰科會試第六十二名,廷試二甲二十八名進士,工部觀政,授工部主事,升署員外郎,十五年二月升通政使司右參議,十六年八月升本司左參議,二十年十月升右通政,轉(zhuǎn)左通政,三十一年九月以子熙敬為仇鸞黨羽,冒奪軍功,被錦衣衛(wèi)逮捕,杖于闕下,黜為民。
《漢語大詞典》:國相(國相)
(1).古時輔政的大臣。左傳·宣公十二年:“困獸猶鬭,況國相乎!”
(2).比喻具有輔國之才的人。史記·晉世家:“ 晉公子 賢,而其從者皆國相?!?br />(3).指王國或封國輔政之臣。 宋 陸游 《蠟彈省札》:“大者為王……其國并置國相一員,委本國選擇保奏,當(dāng)降真命。”
(4).指侯國的長官。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五·宋州郡國相:“ 揚州 南徐州 諸州但有令長,自 南豫州 以下始有國相?!?/div>
《國語辭典》:兩國相爭,不斬來使(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拼音: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諺語)比喻雙方交惡,不應(yīng)為難或迫害中間的聯(lián)絡(luò)人。《三國演義》第四五回:「肅曰:『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昏ぴ唬骸簲厥挂允就!弧挂沧鳌竷蓢酄?,不阻來使」、「兩國相爭,不罪來使」、「兩國戰(zhàn)爭,不斬來使」。
《漢語大詞典》:君相
(1).國君的上儐。周禮·秋官·司儀:“每門止一相。及廟,唯君相入?!?鄭玄 注:“惟君相入,客臣也;相不入矣。”
(2).國君與國相。國語·晉語九:“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 韋昭 注:“君, 康子 ;相, 段規(guī) 。”
《漢語大詞典》:鄰好(鄰好)
亦作“隣好”。 睦鄰友好。謂鄰居或鄰國相友善。北史·陸逞傳:“初修隣好,盛選行人。” 唐 劉禹錫 《送工部張侍郎入蕃吊祭》詩:“飾終鄰好重,錫命禮容全?!?清 葉廷琯 《吹網(wǎng)錄·胡注失收考異》:“ 河陽趙克裕 望風(fēng)送欵,請修鄰好?!?/div>
《漢語大詞典》:六印
(1).謂六國相印。史記·蘇秦列傳:“且使我有 雒陽 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唐 李白 《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詩:“ 洛陽 蘇季子 ,劍戟森詞鋒。六印雖未佩,軒車若飛龍?!?金 元好問 《天門引》:“丈夫何意作 蘇秦 ,六印才堪警兒女?!?br />(2).六將軍印。史記·封禪書:“是時上方憂 河 決,而黃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 大 見數(shù)月,佩六印,貴震天下?!?司馬貞 索隱:“謂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為四也。更加樂通侯及天道將軍印,為六印也?!?br />(3). 唐 時官馬身上的六種印記。 唐 杜甫 《瘦馬行》:“細看六印帶官字,眾道三軍遺路旁?!?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詁箋二:“ 杜 《瘦馬行》:‘細看六印帶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監(jiān)名印印尾側(cè)。二歲以飛字印印左髀膊。細馬次馬以龍形印印項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飛字印,外又有風(fēng)字印。官馬賜人者,以賜字印。配諸軍及充傳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賜、配者不在數(shù)耳?!?/div>
《漢語大詞典》:一敵國(一敵國)
可以與本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史記·游俠列傳:“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span id="2xo8mer" class="book">《后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脩戰(zhàn)攻之具,乃嘆曰:‘ 吳公 差彊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卷二:“ 班固 以為平日后宮之費不下一敵國。”
《國語辭典》:非攻  拼音:fēi gōng
墨家的學(xué)說思想之一。春秋末年,各國相互攻伐兼并,墨子于是主張兼愛天下,放棄戰(zhàn)爭,以為攻伐為不義且不利之事,故稱為「非攻」。
《漢語大詞典》:離衡(離衡)
指 戰(zhàn)國 時以 齊國 為首的 關(guān) 東六國相約結(jié)盟,粉碎 秦國 的“連衡”策略。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縱離衡,并 韓 、 魏 、 燕 、 楚 、 齊 、 趙 、 宋 、 衛(wèi) 、 中山 之眾?!?司馬貞 索隱:“言 孟嘗 等四君皆為其國共相約結(jié)為縱,以離散 秦 之橫?!?span id="osj3woa" class="book">《文選·賈誼〈過秦論〉》作“離橫”。
《漢語大詞典》:衢地
古代用兵的九種地勢之一。指各國相毗鄰的要沖。孫子·九變:“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zé)o舍,衢地交合?!?span id="orkdulw" class="book">《孫子·九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張預(yù) 注:“衢者,四通之地。我所敵者,當(dāng)其一面,而旁有鄰國,三面相連屬,當(dāng)往結(jié)之,以為己援?!眳⒁姟?九地 ”。
《國語辭典》:九地  拼音:jiǔ dì
1.根據(jù)地質(zhì)、地形,可將土地分為沙泥、澤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種。見漢。揚雄《太玄經(jīng)。卷八。太玄數(shù)》。
2.大地、遍地?!段倪x。陸機。漢高祖功臣頌》:「重玄匪奧,九地匪沉?!顾?。張元干賀新郎。夢繞神州路〉詞:「底事昆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br />3.地之最深處?!秾O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埂读凝S志異。卷一○。龍飛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國語辭典》:虢滅虞亡(虢滅虞亡)  拼音:guó miè yú wáng
虢國、虞國相互依存,虢國滅亡,虞國也隨之而亡。典出《左傳。僖公五年》。后用以比喻兩國或相互依存的事物安危與共,利害相關(guān)。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夫虢滅虞亡,韓并魏徙,此皆前鑒之驗,后事之師也?!?/div>
《國語辭典》:割地賠款(割地賠款)  拼音:gē dì péi kuǎn
兩國相戰(zhàn),戰(zhàn)敗一方,在不平等條約下,割讓一部分國土及賠償金額。如:「滿清腐敗,每次戰(zhàn)敗,都以割地賠款解決,使國家元氣大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