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謝長文(一五八八—?),字伯子,號花城。番禺人。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貢生。素有文名,曾參與陳子壯所開南園詩社,又和黎遂球《黃牡丹詩》十章,名曰《南園花信詩》。八年(一六三五)任惠州府訓導,歷平遠縣、博羅縣教諭。由教職升涢陽知縣。廣州擁立,授戶部主事,歷仕戶部員外郎。明亡,不復出。晚年事釋函是于雷峰,名今悟,字了閒。有《乙巳詩稿》、《雪航稿》、《秋水稿》、《謝伯子游草》。清李福泰修同治《番禺縣志》卷一一、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一有傳。
人物簡介
王琨,號十城,山東濟南府商河縣軍籍。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官河南按察副使。按《濟南府志》:“王琨,商河人,萬歷丙辰進士,任真定縣知縣,清積逋,核假差,成滹沱浮梁,減河田公稅,扶弱鋤強,旌孝獎節(jié),以卓異授禮科給事中,值病請歸。崇禎改元,轉(zhuǎn)河南參議,兵備汝南。大盜陳圈子圍掠郡邑,先是琨立營制,簡村官,清軍耗,指授戰(zhàn)守機宜,擒其黨塔四等。又平舞陽安住兒等寇。擢湖廣參政,鎮(zhèn)守漢陽江防道,以病告歸。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湖廣益陽人,字湘中。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天啟時擢南京國子祭酒,因阻諸生建魏忠賢祠,閹黨列其姓名于東林籍中。思宗即位,召拜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尋充日講官。見中外多故,將吏不習兵,遂講求武事,推演陣圖以獻。旋以忤溫體仁革職閑住,家居十年卒,謚文介。維基
羅喻義,字湘中,又字禹鐘,號化城,又號萸江,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長沙府益陽縣(今湖南省益陽市)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因病歸鄉(xiāng)。天啟初年,返回朝廷,歷任諭德,負責經(jīng)筵講席。天啟六年(1626年),提升為南京國子祭酒。諸生想替魏忠賢建造祠堂,羅喻義懲罰倡議者,平息了此事。魏忠賢的黨羽收集東林黨人的籍貫,湖廣有二十多人,以羅喻義為首。崇禎皇帝繼位,召見并委任他為禮部右侍郎,協(xié)助負責詹事府。不久充當日講官,教導庶吉士。之后他與溫體仁有沖突,陷入黨爭,后歸鄉(xiāng)閑居。在家十余年后去世。謚號“文介”。
人物簡介
字以沖,桐城人,萬歷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右庶子。天啟末削籍。崇禎初,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歷南尚書,追謚文莊。有天柱、南中、廡下、讀書諸集。維基
葉燦,字以沖,號曾城,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舉人,為孝廉十四年,貧事筆耕,潛心理學。登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四十七年己未任同考官,得士十九人。遷國子監(jiān)司業(y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以忤魏忠賢,被削籍為民。歸鄉(xiāng)筑室栲栳峰(在今桐城市范崗鎮(zhèn)境內(nèi))下,惟賦詩適志。崇禎初,起禮部右侍郎掌詹事府事,教習庶吉士,轉(zhuǎn)南京吏部侍郎,晉禮部尚書。會修鳳陵工成,奉命越江告祭,往來勞勤,以病乞休。年七十八卒,謚文莊。所著有《讀書堂稿》、《天柱集》、《南中稿》、《廡下草》等 。長子葉士璋,字允男,號玉山,承父蔭官至戶部郎中,著有《娛竹山房詩稿》。三子葉士瑛,崇禎七年進士,官四川眉州知州。
人物簡介
郭捍城,字星六,號維四,直隸順德府平鄉(xiāng)縣軍籍,山西榆次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三年授山東淄川縣知縣,四年調(diào)歷城縣,本省同考,六年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天啟七年八月以寧錦大捷,于升任之日量加一級,賞銀十兩。崇禎元年(1628年)升兵部郎中,管理山海關(guān),尋丁憂歸。崇禎二年四月以閹黨被削籍。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萊蕪人,字中陽,號瞻城。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授歸德府推官,以剛直觸怒巡按御史,被劾,調(diào)鎮(zhèn)江。累官肅州兵備副使,令將校不得裁扣經(jīng)費,軍人皆喜。分巡大同。忤大珰,為所中,解官歸。維基
吳煒,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東鄉(xiāng)試四十二名舉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聯(lián)捷戊戌科進士,任歸德、鎮(zhèn)江二府推官,擢戶部主事,升郎中,管密云糧儲,轉(zhuǎn)河南守道參議。天啟元年(1621年),升湖廣按察副使,調(diào)肅州兵備副使,七年升靖虜兵糧道陜西右參政。崇禎時,補山西守寧道副使,崇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徐日升,字如之,號石城,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軍籍。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士,授漳州府推官,雪冤獄,擒盜魁,賑災(zāi)荒,奉檄督理洋稅,盡斥陋規(guī),商民請勒石紀其廉,祀漳州名宦祠。
人物簡介
陳維新,字湯銘,號赤城,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考選翰林院庶吉士,四年正月授兵科給事中,五年十月升本科右給事中,六年二月升工科左給事中。楊漣彈劾權(quán)閹魏忠賢,猶豫不決,陳維新上《十當斷疏》。七年八月敘寧錦功,升一級為太仆寺少卿,賞銀十五兩。又以三殿工成,加升二級,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照舊管事。懷宗即位,加服俸一級。崇禎(1629年)正月,列名祠頌引上言德政律,減等閑住。
人物簡介
張燦垣,號紫城,四川成都左護衛(wèi)官籍成都縣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任貴池縣知縣,庭訊數(shù)十百人,無不了了,輕徭減役。擢承德郎、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升直隸淮海道兵備副使。著有《劍閣芳華集》。
人物簡介
潘有功(?—1635年),字巨伯,號金城,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平望鎮(zhèn)人。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lián)捷壬戌科進士。授中書舍人,素習武藝,崇禎三年(1630年)遷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五年遷職方司員外郎,明年晉郎中。擢陜西參議,至則攝關(guān)內(nèi)守道事。七年八月,在陜西渭南與李自成部交戰(zhàn),斬首百余級。不久,調(diào)任靖虜?shù)溃c參將浦國忠偕行,十月抵達涇州(今甘肅涇川),城新破無人,野宿郊外,遭遇李部,登山自守,凡一晝夜,眾人饑困,乃結(jié)隊前行,遇埋伏潰散,有功落馬傷肋下。逃至任所,以軍務(wù)煩忙,力疾視事。八年二月李部退去,他因積勞傷病,卒于官。
人物簡介
苑囿蕃,錦衣衛(wèi)官籍順天府良鄉(xiāng)縣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授行人,崇禎元年奉使冊封谷城王,崇禎三年考選,授試御史,后官至員外郎。
人物簡介
字玉成,桐城人。萬歷丙辰進士,除知元城縣擢廣西道御史天啟末坐言事削籍崇禎初起官歷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有霞起樓詩草維基
方大任,字玉成,一字逢吉,號赤城,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與王宣友好。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授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天啟二年四月選授候補御史,六月補任廣西道。天啟年間,因彈劾魏忠賢祖墳越制,被削籍為民。隨以他事下?lián)岚创?,罪擬城旦。崇禎元年(1628)召還,起復為河南道御史,出巡山海關(guān)。崇禎二年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薊州順天等處,至通州,清軍入關(guān),曾因隱瞞軍情被名臣陳良訓彈劾。清軍退兵后,以疾乞歸。卒年不詳。
人物簡介
何應(yīng)奎(16世紀—17世紀),字任城,號嗇庵,安慶府桐城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何應(yīng)奎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次年(1619年)聯(lián)捷進士,獲授吉水知縣,為政清廉持平。升任禮部儀制主事、吏部考功郎中;其時銓政敗壞,他疏理雜亂、杜絕饋贈,為時人稱頌。左光斗、阮大鋮互相排擠,何應(yīng)奎多次左右其間,公正持平不顧忌,人稱有特別操守。弘光時,和顏渾、葛含馨、王寖大、姜應(yīng)龍、武備、沈煃晃、王夢鼎在吏部共事,也曾調(diào)停左良玉和阮大鋮的離間。
人物簡介
【生卒】:1597—1667以后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有《瑯?gòu)治募?、?a target='_blank'>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今存后集)。簡介
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六歲隨父居杭州。入清,避隱剡溪。精聲律,尤長于小品??滴醵四辏ㄒ涣司牛┳?。著有《嫏嬛文集》、《陶庵夢憶》等十馀種。詞學圖錄
張岱(1597-1684) 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一名維城。山陰人。家富,寓居杭州,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有《嫏嬛文集》、《張子文秕》、《陶庵夢憶》、《西湖尋夢》,詞在文集中。近人輯有《張岱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