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膾炙(膾炙)
(1).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盡心下:“ 公孫丑 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漢 枚乘 《七發(fā)》:“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宋 楊萬里 《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詩:“云子香抄玉色鮮,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間膾炙無此味,天上酥酡恐爾甜。” 清 劉大櫆 《〈鄭子山詩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滄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br />(2).比喻美好的詩文或事物為人稱贊。 宋 司馬光 《司馬溫公詩話·寇萊公詩》:“﹝ 寇準 詩﹞為人膾炙?!?明 葉盛 水東日記·文章正宗敘論:“書信往來,雖不關(guān)大體,而其文卓然為世膾炙者,亦綴其末?!?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成語破》:“ 浙江 陳煒 字 本叔 ,時藝膾炙一時?!?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 滕王閣 連甍市廛,名不稱實;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眳⒁姟?膾炙人口 ”。
(3).猶宰割,處置。 明 李贄 《與劉肖川》:“尊翁茲轉(zhuǎn),甚當,但恐檀越遠去,外護無依,不肖當為 武昌 魚,任人膾炙矣?!?/div>
《國語辭典》:膾炙人口(膾炙人口)  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膾,細切肉。炙,烤肉。膾炙皆為人所喜好,后遂以膾炙人口形容為人贊賞的詩文,或流行一時的事物。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一六。劉彥最詩集序》:「相傳必有卓絕于人者,不然彥最之詩,何為膾炙人口而弗厭哉?」《花月痕》第一回:「幸而為比翼之鶼,詔于朝,榮于室,盤根錯節(jié),膾炙人口。」
《國語辭典》:裁處(裁處)  拼音:cái chǔ
考慮后加以處置。《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方多事,裁處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埂都t樓夢》第五五回:「李紈是個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縱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紈裁處?!?/div>
《漢語大詞典》:人術(shù)(人術(shù))
謂處置人事的謀略。 晉 郭璞 《江賦》:“經(jīng)紀天地,錯綜人術(shù)?!?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左右天經(jīng),戶牖人術(shù)?!?/div>
《國語辭典》:機動(機動)  拼音:jī dòng
1.因應(yīng)事情變化而隨時行動的。如:「警方的霹靂小組是打擊犯罪的機動部隊?!?br />2.利用機器操控發(fā)動的。如:「機動車輛」、「機動玩具」。
《漢語大詞典》:孰何
(1).猶誰何。詰問之辭。漢書·衛(wèi)綰傳:“ 文帝 將崩時,屬 孝景 曰:‘ 綰 長者,善遇之?!?景帝 立,歲餘,不孰何 綰 ?!?顏師古 注:“ 服虔 曰:‘不問也?!?李奇 曰:‘孰,誰也。何,呵也?!渭磫栆?。不誰何者,猶言不借問耳。”
(2).猶奈何。對付或處置。 宋 岳珂 《桯史·義騟傳》:“始命鞍,踶鳴人立,左右驤拒,不可制,易十數(shù)健卒,莫能孰何?!?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秦檜待金使:“左右相顧,莫敢孰何。”
《漢語大詞典》:論法(論法)
(1).討論法律。 北齊 劉晝 新論·法術(shù):“今法者則溺於古律,儒者則拘於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此可與守法而施教,不可與論法而立教?!?br />(2).依法處置。 元 柳貫 《元故義烏縣主簿張公墓碑銘》:“比境有疑獄當讞,輒移府君就鞠,雖鉤得其情,而論法常務(wù)平允?!?br />(3).論說推理的法則。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jié):“但其多言天鬼,頗及他界,肇創(chuàng)論法,漸闡哲理?!?/div>
《漢語大詞典》:如臺
(1).奈何。怎樣辦;如何處置。書·湯誓:“今汝其曰, 夏 罪其如臺?” 孫星衍 疏:“ 史遷 ‘如臺’作‘奈何’?!?曾運乾 正讀:“如臺,奈何也。” 漢 揚雄 《法言·問道》:“ 莊周 、 申 、 韓 不乖寡圣人而漸諸篇,則 顏 氏之子 閔 氏之孫其如臺?”
(2).奈何。為什么。漢書·敘傳下:“開國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國不專殺。矧乃齊民,作威作惠,如臺不匡,禮法是謂!”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十五:“如臺猶奈何也。言游俠之徒,以齊民而作威作惠如此,奈何不匡之以禮法也。”
《漢語大詞典》:選置(選置)
(1).選擇安排。漢書·金日磾傳:“﹝ 平帝 ﹞年幼,選置師友?!?span id="w6skhjl" class="book">《后漢書·朱穆傳》:“人君不可不學……宜為皇帝選置師傅及侍講者?!?br />(2).指選擇處置官吏的文稿。梁書·沈約傳:“ 高祖 命草其事。 約 乃出懷中詔書并諸選置, 高祖 初無所改?!?/div>
《漢語大詞典》:處變(處變)
(1).生活在異常情況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處常處變,過與不及之間,必須討論是非,以為制事之本。”《恨?!?/span>第七回:“侍奏父母是人子當盡之職,處常尚且如此,何況處變。”
(2).處置事變。 明 謝肇浙 《五雜俎·人部四》:“時咸謂 戚將軍 能處變也?!?清 吳偉業(yè) 《思陵長公主挽詩》:“割慈全國體,處變重宗潢?!?/div>
《國語辭典》:停當(停當)  拼音:tíng dàng
1.妥當、妥貼?!冻蹩膛陌阁@奇》卷四:「待要歸家,與帶去仆人收拾停當,行囊豐滿?!埂度辶滞馐贰返诙换兀骸缸约涸诳妥鴥?nèi)擺了一張桌子,點起蠟燭來,杯箸安排停當,請得卜家父子三位來到?!?br />2.滿足、滿意?!毒劳ㄑ浴>矶?。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道:『若寫得不公道,我就扯碎了?!槐娙说溃骸哼€你停當?!弧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待我先到家,與他堂中說話,你劈面撞進來,看個停當便是。」
3.停放、放置?!督鹌棵贰返谄呔呕兀骸副娦P把西門慶抬出,停當在大廳上,請了陰陽徐先生來批書?!?br />4.安排、處置。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七出:「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待國事太平,我家事自行停當?!埂抖膛陌阁@奇》卷一四:「我先行一步,停當了眾人,看個動靜,即來約你同去?!?br />5.了結(jié)、殺死?!痘畹鬲z》第二○回:「因是本官吩咐,沒人敢違,只得如法停當了他?!埂抖膛陌阁@奇》卷四:「只是這瘋子手里的狀,不先停當?shù)盟f一拗彆起來,依著理斷個平分,可不去了我一半家事?」
《漢語大詞典》:專地(專地)
(1).謂擅自處置領(lǐng)地。《公羊傳·桓公元年》:“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 何休 注:“地皆不得專?!?span id="ywtb660" class="book">《漢書·匡衡傳》:“春秋之義,諸侯不得專地,所以壹統(tǒng)尊法制也?!?漢 荀悅 申鑒·時事:“大夫不專地。人買賣由己,是專地也。”
(2).引申為割據(jù)。新唐書·柳冕傳:“自 安 史 亂常,始有專地;四方多故,始有不朝?!?宋 葉適 《兵總論二》:“自 唐 至德 以后,節(jié)度專地以抗上令,喜怒叛服在於晷刻,而藩鎮(zhèn)之禍,當時以為大論矣?!?/div>
《漢語大詞典》:裁割
(1).裁剪;剪斷。 漢 蔡邕 《青衣賦》:“精惠小心,趨事如飛。中饋裁割,莫能雙追?!?唐 曹唐 《小游仙》詩之九六:“蛟絲玉線難裁割,須借 玉妃 金剪刀。”
(2).謂斟酌處置。
(3).猶刪改。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序:“意調(diào)若髣髴四子,而才質(zhì)偎弱,思致庸陋,故摛詞蕪紊,無復統(tǒng)飭,姑録之以俟審音者裁割焉。”
(4).割裂拼湊。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 李邴 漢 老號 云龕居士 ,作《王履道內(nèi)制集序》,其言本朝承 五季 之后, 楊 劉 之學盛於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 石介 憤然,以為破碎圣人之道,著論排之勘?!?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三:“ 宋 《晁氏讀書志》,凡百七家三卷,余所得本卷五,而所引僅六十餘家,蓋又亡其半矣。其書多裁割前人言語?!?span id="xq2x1or" class="book">《四庫全書總目·別集二五·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自 世貞 之集出,學者遂剽竊 世貞 ,故 艾南英 《天傭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讀書,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應(yīng)酬,頃刻裁割,便可成篇?!?br />(5).猶制裁。三國志·魏志·曹洪傳“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臣仰視天日,愧負靈神,俯惟愆闕,慚愧怖悸,不能雉經(jīng)以自裁割,謹涂顏闕門,拜章陳情?!?br />(6).牽制;抑制。南齊書·蔡約傳:“時諸王行事多相裁割, 約 在任,主佐之間穆如也?!?span id="ax56jqi" class="book">《魏書·劉子業(yè)傳》:“﹝ 子業(yè) ﹞以奄人 華愿兒 為散騎常侍,游止必同。越騎校尉 戴法興 屢有裁割, 愿兒 深以為隙?!?/div>
《國語辭典》:發(fā)放(發(fā)放)  拼音:fā fàng
1.分發(fā)薪資、財物或施舍、救濟的物品?!都t樓夢》第四九回:「鳳姐打發(fā)了平兒來回覆不能來,為發(fā)放年例正忙?!?br />2.處分發(fā)落。元。漢關(guān)卿《金線池》第二折:「你不發(fā)放我起來,便跪到明日,我也只是跪著。」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大小番將,聽我發(fā)放,人人戴七頂頭盔。」
3.打發(fā)。《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包相公見安住孝義,發(fā)放各回家。」
《漢語大詞典》:條處(條處)
有條理地處置。 宋 蘇舜欽 《大理評事程君墓志銘》:“凡鄉(xiāng)閭冠昏喪祭之法,多取中焉,君必隨其豐約而條處其事,窶者或為資給之?!?/div>
《國語辭典》:擺撥(擺撥)  拼音:bǎi bō
1.擱下不管。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望卿擺撥常務(wù),應(yīng)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
2.安排、處理。明。高明《琵琶記。五娘吃糠》:「萬苦千辛難擺撥,力盡心窮兩淚空流血?!埂抖膛陌阁@奇》卷七:「商量已定,也都是呂使君擺撥。一面將棺柩厝頓停當,事體已完?!挂沧鳌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