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禪寂(禪寂)  拼音:chán jí
禪定和解脫。唐。李邕 鄭州大云寺碑:「發(fā)趣如因,彌入禪寂。雖獨得斷相,而同人有為。」唐。盧綸 同暢當(dāng)詠蒲團詩:「唯當(dāng)學(xué)禪寂,終老與之俱?!?/div>
《國語辭典》:義兵(義兵)  拼音:yì bīng
1.仗義興起,除暴救民的兵?!妒酚?。卷六。秦始皇本紀(jì)》:「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埂度龂萘x》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也作「義軍」。
2.泛稱自備器械,不支領(lǐng)官俸,團結(jié)自衛(wèi)的義務(wù)兵。南宋初最盛?!端问贰>硪痪拧?。兵志四》:「河北東、陜西有義勇,麟州有義兵?!?/div>
《國語辭典》:宗主  拼音:zōng zhǔ
1.大眾所歸附景仰的人?!稌x書。卷三四。羊祜傳》:「故太傅、鉅平侯羊祜,明德通賢,國之宗主?!固?。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江湖間多有新進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從而失之?!?br />2.宗廟的神主?!蹲髠?。昭公十九年》:「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懼隊宗主,私族于謀,而立長親?!?br />3.一宗之主。指宗子?!蹲髠鳌O骞吣辍罚骸复?,宗邑也,必在宗主?!?/div>
《國語辭典》:緣起(緣起)  拼音:yuán qǐ
1.事物的由來。
2.著書的人記其編著的原由,與序文略同?!督鹌呤?。卷上》:「說此偈緣起。」
3.聲明發(fā)起一事的文字,與啟事略同。
4.一種流行于唐代的說唱藝術(shù)。敘述故事的始末緣由,作品均為宣揚佛教教義和講述佛教故事?,F(xiàn)存作品有《丑女緣起》、《目連緣起》等。
《國語辭典》:綱宗(綱宗)  拼音:gāng zōng
綱要與宗旨。明。王夫之《莊子解。卷一九。外篇。達生》:「唯此篇揭其綱宗于『能移而相天』,然后見道之不可不知,而守之不可不一?!?/div>
《漢語大詞典》:指趣
亦作“ 指趨 ”。 意向;意圖。《宋書·衡陽文王義季傳》:“賊初起逸,未知指趨,故且裝束,兼存觀察耳。”南齊書·蕭遙光傳:“ 遙光 慮見殺,八月十二日晡時,收集二州部曲,於 東府門 聚人眾,街陌頗怪其異,莫知指趣也?!?span id="kc0eq2k" class="book">《周書·文帝紀(jì)上》:“觀其指趣,勢必異圖?!?/div>
分類:意向意圖
《漢語大詞典》:義旨(義旨)
意義與宗旨。 漢 王充 論衡·超奇:“杼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説,結(jié)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清 章學(xué)誠 文史通義·答客問中:“此乃經(jīng)生決科之策括,不敢抒一獨得之見,標(biāo)一法外之意,而奄然媚世為鄉(xiāng)愿,至於古人著書之義旨,不可得聞也?!?/div>
分類:意義宗旨
《漢語大詞典》:事指
行事的宗旨。漢書·張敞傳:“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書不能文也……況乎千里之外,因書文諭事指哉!唯陛下省察?!?/div>
分類:事指宗旨
《漢語大詞典》:悟宗
謂明了、會通佛理之宗旨。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統(tǒng),故幽興莫尋,微言遂淪於常教,令談?wù)哔Y之以成疑。向使時無悟宗之匠,則不知有先覺之明。”
《漢語大詞典》:神要
謂佛教宗旨。 晉 嚴(yán)隱 《答陸士龍》書:“君子弘道,厚文無施,是用釋筆,歸于神要?!?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余墜弱喪,思拔淪溺,仰尋玄旨,研求神要。”
《國語辭典》:職志(職志)  拼音:zhí zhì
1.職官名。掌理旗幟。
2.志向。如:「以興辦教育為職志?!?/div>
《漢語大詞典》:弘旨
大旨,宗旨。 南朝 梁 王筠 《答釋法云書》:“竊聞僾然有見,禮典之格言;今則不滅,法教之弘旨。”
分類:大旨宗旨
《漢語大詞典》:雜抄(雜抄)
亦作“ 雜鈔 ”。
(1).按預(yù)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說郛卷十六引 宋 宋庠 《〈楊文公談苑〉序》:“ 唐卿 所纂比諸公為多,但雜抄旁記交錯無次序。”
(2).古時亦指圖書分類中的一個子目,此類圖書均系按預(yù)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輯而成。如《經(jīng)史百家雜鈔》。
《漢語大詞典》:釋旨(釋旨)
佛教的宗旨。 唐 張蠙 《贈聞一上人》詩:“玄談窮釋旨,清思掩詩流。”
分類:佛教宗旨
《國語辭典》:校訓(xùn)(校訓(xùn))  拼音:xiào xùn
學(xué)校教誨誡勉學(xué)生的訓(xùn)辭。如:「禮、義、廉、恥為國民中學(xué)共同的校訓(xù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