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4詞典 6分類詞匯 58
《國語辭典》:范疇(範疇)  拼音:fàn chóu
知識或思維的對象,經(jīng)分析后所歸之各大類,且可依之以成系統(tǒng)者。如:「他所說的話題,皆不出藝術(shù)的范疇。」
《國語辭典》:思考  拼音:sī kǎo
1.思索、考慮。如:「這件事事關(guān)緊要,你要仔細思考。」
2.一種較深入、周到的思想活動。
《國語辭典》:腦筋(腦筋)  拼音:nǎo jīn
1.腦神經(jīng)?!段拿餍∈贰返谒囊换兀骸笓?jù)外國大夫還說,恐怕囟門碰破,傷及腦筋?!?br />2.泛指思考力、記憶力等。如:「腦筋急轉(zhuǎn)彎」。《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們一個人腦子是頂要緊的,一切思想都從腦筋中出來?!?/div>
《漢語大詞典》:智府
指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的器官。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唐 楊炯 《后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靈臺遠鑑,與霜月而齊明;智府弘深,共煙波而等曠?!?唐 駱賓王 《上兗州刺史啟》:“清規(guī)遠鏡,皎月色於靈臺;玄鑒虛凝,穆松風(fēng)於智府?!?/div>
《漢語大詞典》:達思(達思)
謂思維通達。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辭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達思者,其孰能知之?!?/div>
《國語辭典》:綜合(綜合)  拼音:zòng hé
1.總合起來。如:「綜合大家的意見。」
2.將各別分項分類的事物或概念,依其共通性,總合歸類而論之。相對于分析而言。
《漢語大詞典》:徵知
古代哲學(xué)概念。謂通過“心”的思維活動,對耳、目、鼻、口等感官得來的認識進行分類、辨別、取舍,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謂之當簿,傳於心曰想,想者謂之徵知?!?/div>
《國語辭典》:世界觀(世界觀)  拼音:shì jiè guān
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
《國語辭典》:構(gòu)想(構(gòu)想)  拼音:gòu xiǎng
預(yù)存于心中的想法。指對事情的實行所擬的腹案。如:「對于這個方案,你有什么構(gòu)想?!?/div>
《國語辭典》:矛盾律  拼音:máo dùn lǜ
理則學(xué)上指既已肯定一事物,不能同時又否定它,若已否定它,也不得同時又肯定,即不能同時肯定又否定一事物。也稱「不矛盾律」。
《國語辭典》:邏輯(邏輯)  拼音:luó jí
1.研究思想本質(zhì)和過程的科學(xué)。為英語logic的音譯。參見「理則學(xué)」條。
2.合乎一般常情的規(guī)律。如:「他的說詞前后矛盾,不合邏輯?!?br />3.代數(shù)上指利用真假關(guān)系所處理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征知(徵知)
古代哲學(xué)概念。謂通過“心”的思維活動,對耳、目、鼻、口等感官得來的認識進行分類、辨別、取舍,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謂之當簿,傳於心曰想,想者謂之徵知?!?/div>
《國語辭典》: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拼音:wéi wù biàn zhèng fǎ
由馬克思(Karl Marx,西元1818~1883)提出,后經(jīng)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1820~1895)等馬克思主義者發(fā)展形成的哲學(xué)體系。唯物辯證法雖受黑格爾(Georg W.F.Hegel,西元1770~1831)所提出的辯證法啟發(fā),但主張自然現(xiàn)象及社會經(jīng)濟變遷的根本法則在于物質(zhì),若物質(zhì)變動,其他現(xiàn)象以及歷史亦隨之變動。其方法有對立統(tǒng)一法、質(zhì)量互變法、否定之否定法。參見「辯證法」條。
《漢語大詞典》:想象力
指人的思維在知覺材料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書籍培養(yǎng)了她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