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6詞典 2分類詞匯 64
《漢語大詞典》:收清
謂接收錢物核實無誤。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是一封信。一吊錢是給你的。都收清了,就快去罷?!?/div>
《漢語大詞典》:???/div>
(1).核實考察。隋書·王劭傳:“??急娛?,太平主出於 亳州 陳留 之地,皆如所言?!?br />(2). 唐 代官名。屬吏部,主管考核官員功過。新唐書·百官志一:“ 貞觀 初,歲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其后屢置監(jiān)考、???、知考使?!?/div>
《漢語大詞典》:檢實(檢實)
檢查核實。三國志·魏志·鍾繇傳“ 繇 又率諸將討破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犯突科條,事當推劾,檢實姦詐?!?/div>
《國語辭典》:勘正  拼音:kān zhèng
1.校正。如:「文稿付印以前,須再三勘正訛誤。」
2.審問核實?!毒劳ㄑ?。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押下司理院,繃爬吊拷,一一勘正,三人各自招伏了?!?/div>
《國語辭典》:檢覈(檢覈)  拼音:jiǎn hé
1.檢查審核?!缎绿茣>硪痪乓?。忠義列傳上。李憕》:「表假憕監(jiān)察御史,分道檢覈?!埂睹魇?。卷一三九。茹太素列傳》:「磨勘司官吏數(shù)少,難以檢覈天下錢糧,請增置若干員,各分為科?!?br />2.應(yīng)考試聲請人,就其所繳學(xué)經(jīng)歷證件,審查其所具專門學(xué)識經(jīng)驗及執(zhí)業(yè)能力。
《漢語大詞典》:參實(參實)
驗證,核實。 晉 袁宏 后漢紀·桓帝紀:“ 臣 以會日促迫,故先舉所聞,其未審者,方當參實,以除兇類?!?span id="3u7ydbs" class="book">《宋史·天文志一》:“至 唐 僧 一行 ,改《大衍歷法》,始復(fù)用渾儀參實,故其術(shù)所得,比諸家為多?!?/div>
分類:驗證核實
《漢語大詞典》:校實(校實)
核查實際情況;核實。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世人多逐空聲,尠能校實?!?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晉書·劉弘傳》:“皆功行相參,循名校實,條列行狀,公文具上。”資治通鑒·晉穆帝升平二年:“十二月,令州郡校實見丁,戶留一丁,餘悉發(fā)為兵?!?胡三省 注:“校實,檢校其實數(shù)也?!?/div>
《漢語大詞典》:要辭(要辭)
指核實的供辭。書·康誥“要囚” 孔 傳:“察其要辭以斷其獄?!?/div>
分類:核實
《漢語大詞典》:鞫實(鞫實)
審訊核實。新唐書·李朝隱傳:“不經(jīng)鞫實,不宜輕用法?!?span id="wnousaq"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宣宗大中元年》:“敕御史臺鞫實以聞?!?胡三省 注:“鞫實,窮治其實也?!?清 景星杓 山齋客譚·孫旭:“臬使某,偵知其詐,擒 旭 并盜鞫實,因擬以大辟?!?/div>
分類:審訊核實
《漢語大詞典》:質(zhì)確(質(zhì)確)
質(zhì)正核實。后漢書·寇榮傳:“尚書背繩墨,案空劾,不復(fù)質(zhì)確其過,寘於嚴棘之下,便奏正臣罪?!?李賢 注:“質(zhì),正也。確,實也?!?清 曾國藩 《召誨》:“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與為一切茍且之行,往往陷於大戾,而僚友無出片言相質(zhì)確者。”
《漢語大詞典》:劾按
亦作“ 劾案 ”。 審查核實罪狀。《后漢書·虞詡傳》:“尋 永平 、 章和 中,州郡以走卒錢給貸貧人,司空劾案,州及郡縣皆坐免黜。”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華:“宰相 楊國忠 支婭所在橫猾。 華 出使,劾按不橈,州縣肅然?!?/div>
《國語辭典》:辨覈  拼音:biàn hé
判別考核。南朝宋。何承天 安邊論:「若得詢之朝列,辨覈同異,庶或開引群慮,研盡眾謀?!?/div>
《漢語大詞典》:括實(括實)
檢查核實。 唐 司空圖 《上譙公書》:“然后文尚制科之選,武先西北之虞,抑簡誕以捐空,峻規(guī)程而括實,則病應(yīng)適時之宜盡矣?!?span id="qgev6db" class="book">《新唐書·蘇瓌傳》:“ 瓌 請罷十道使,專責(zé)州縣,豫立簿注,天下同日閲正,盡一月止,使柅姦匿,歲一括實,檢制租調(diào),以免勞弊?!?/div>
《漢語大詞典》:驗覈(驗覈)
檢驗核實。 唐 白居易 《策林一·風(fēng)化澆樸》:“蓋政之臧否定於中,則俗之厚薄應(yīng)於外也。何以驗覈?伏請以 周 秦 以降之事言之。”
《漢語大詞典》:質(zhì)證(質(zhì)證)
(1).憑據(jù);證據(jù)。 宋 邵博 聞見后錄卷二:“ 履 曾於 紹圣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為質(zhì)證。”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三折:“不知他殺壞您父子之時,有甚么贓仗質(zhì)證來?!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漢口起義清方檔案》:“票匪大頭目 沈克諴 咨行通緝有案,近經(jīng)步軍統(tǒng)領(lǐng)在京城捕獲,刑部審訊,堅稱并非 沈克諴 ,恃無質(zhì)證,任意狡展?!?br />(2).質(zhì)疑論證。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讀書:“院中肄業(yè)生,亦欣欣向榮,日以詩文相質(zhì)證。”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承示高論,實獲我心。猥辱明問,相與質(zhì)證?!?br />(3).對質(zhì)證明。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圓駕》:“聽旨: 柳狀元 質(zhì)證, 麗娘 所言真假?因何預(yù)名 夢梅 ?”紅樓夢第九五回:“又不好與他質(zhì)證他會扶乩的話?!?br />(4).核實驗證。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五:“近見后生小子,皆喜讀《毛西河集》。其所稱引,未足為據(jù),必須搜討源頭,字字質(zhì)證,慎勿為懸河之口所謾?!?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雖有可疑之處,也無從質(zhì)證,而且連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樣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