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32詞典 2分類詞匯 130
《國語辭典》:克復(fù)(克復(fù))  拼音:kè fù
1.能夠恢復(fù)?!秶Z。晉語九》:「基于其身,以克復(fù)其所?!埂度龂萘x》第一○三回:「克復(fù)舊物,永延漢祀?!?br />2.攻戰(zhàn)而收復(fù)失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duì)。」《水滸傳》第一一七回:「以圖退賊,克復(fù)城池?!?/div>
《漢語大詞典》:克服(剋服)
征服。 聞一多 《端節(jié)的歷史教育》:“剛剛對(duì)于克服自然有點(diǎn)把握,人又發(fā)現(xiàn)了第二個(gè)仇敵--他自己。”
分類:克服征服
《國語辭典》:克服  拼音:kè fú
克制、制服。如:「這件事不管有多困難,我們都要想辦法克服?!姑?。黃淳耀〈甲申日記〉二則之二:「前人說:『性從偏處克將去?!缓脛偈俏业钠帲冯y是我的偏處,不專一是我的偏處,不能堅(jiān)持到底又是我的偏處。明白自己的偏處,便竭力去克服它,方是道理。」
《漢語大詞典》:無戰(zhàn)(無戰(zhàn))
謂不濫用武力。 唐 李嶠 《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詩:“全軍多勝策,無戰(zhàn)在明時(shí)?!?唐 劉禹錫 《臥病聞常山旋師策勛宥過王澤大洽》詩:“無戰(zhàn)陋 丹水 ,垂仁輕 槀街 ?!?/div>
《漢語大詞典》:武節(jié)(武節(jié))
(1).古代將帥憑以專制軍事的符節(jié)。《漢書·武帝紀(jì)》:“朕將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jié)。置十二部將軍,親帥師焉?!?span id="lto1lda" class="book">《北史·隋紀(jì)下·煬帝》:“朕當(dāng)親執(zhí)武節(jié),臨御諸軍?!?隋煬帝 《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 北河 秉武節(jié),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應(yīng)遵循的道義準(zhǔn)則。文選·張衡〈東京賦〉:“文德既昭,武節(jié)是宣。” 薛綜 注:“言文武之教,無處不臨。” 唐 李德裕 《〈異域歸忠傳〉序》:“英才天縱,武節(jié)霆馳。” 章炳麟 《辨詩》:“及武節(jié)既衰,馳騁者至于絶臏,猶弗能企?!?br />(3).勇武之氣節(jié);尚武的精神。 晉 陸機(jī) 《辯亡論上》:“忠規(guī)武節(jié)未有如此其著者也?!?span id="iv1s751" class="book">《隋書·地理志上》:“ 平?jīng)?、 朔方 ……地接邊荒,多尚武節(jié),亦習(xí)俗然焉?!?清 方苞 《讀〈齊風(fēng)〉》:“ 齊 之立國能強(qiáng),由其民習(xí)於武節(jié)?!?/div>
《國語辭典》:武衛(wèi)(武衛(wèi))  拼音:wǔ wèi
1.禁軍之稱,歷代多有之。如漢末曹操為丞相,設(shè)武衛(wèi)營。魏文帝置武衛(wèi)將軍以統(tǒng)率禁旅。隋置左右武衛(wèi),各置大將軍、將軍,唐因隋制,宋復(fù)因循。元初有武衛(wèi)軍,不久改稱侍衛(wèi)親軍。至元二十六年設(shè)武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質(zhì)與前不同。清末也有武衛(wèi)軍的名稱。
2.強(qiáng)而有力的護(hù)衛(wèi)?!稌?jīng)。禹貢》:「二百里奮武衛(wèi)?!埂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中》:「在揆文教,奮武衛(wèi),是為惟垣?!?/div>
《國語辭典》:黷武(黷武)  拼音:dú wǔ
用兵無度,濫行攻伐?!逗鬂h書。卷七三。劉虞傳》:「瓚即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黷武,且慮得志不可復(fù)制,固不許行,而稍節(jié)其稟假?!?/div>
《漢語大詞典》:兵車(兵車)
(1).戰(zhàn)車。《左傳·襄公十年》:“ 子產(chǎn) 聞盜,為門者,庀羣司,閉府庫,慎閉藏,完守備,成列而后出,兵車十七乘?!?span id="bdvxqi6" class="book">《漢書·衡山王劉賜傳》:“ 爽 聞,即使所善 白嬴 之 長安 上書,言 衡山王 與子謀逆,言 孝 作兵車鍛矢?!?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小人所腓:“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br />(2).泛指軍用車。 巴金 《發(fā)的故事·窗下》:“一入了夜,一切都似乎進(jìn)了睡鄉(xiāng)。只偶爾有一輛載重的兵車隆隆地駛過?!?br />(3).借指兵威,武力。《論語·憲問》:“ 桓公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管仲 之力也?!?/div>
《國語辭典》:兵強(qiáng)(兵強(qiáng))  拼音:bīng qiáng
部隊(duì)精銳。形容武力強(qiáng)大。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自以兵強(qiáng)國富,勢(shì)陵京城。」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國富兵強(qiáng),六軍精練?!?/div>
《國語辭典》:稱兵(稱兵)  拼音:chēng bīng
舉兵,采取軍事行動(dòng)?!蹲髠鳌O骞四辍罚骸附癯碛懺唬骸号喂史Q兵于蔡?』」
《漢語大詞典》:窮兵(窮兵)
(1).濫用武力。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span id="cfxtbyg" class="book">《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秦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絶祀者,窮兵之禍也。”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 漢武 窮兵征討,虛耗海內(nèi)?!?br />(2).指戍邊之兵。 清 李漁 《奈何天·籌餉》:“我 闕忠 ,自從離了主人,押著銀鞘,前往邊疆去處,犒勞窮兵。”
《漢語大詞典》:威行
(1).武力行為。國語·晉語六:“殺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威行為不仁,事廢為不知?!?br />(2).指道德行為。史記·禮書:“治辨之極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張守節(jié) 正義:“以禮義導(dǎo)天下,天下伏而歸之,故為威行之道也。”
(3).指威勢(shì)推行于某一對(duì)象或地方。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禮部·提學(xué)憲臣革復(fù):“提學(xué)憲臣,累朝無之,蓋國初最重教職。一切儒生殿最,俱校官主之,以此威行一方,至出監(jiān)司上?!?陳熾 《議院》:“ 英 人剏之于前, 德國 踵之于后,所以威行海表,未艾方興者,非幸也,數(shù)也。”
《漢語大詞典》:伯道
晉 鄧攸 的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 士元 名位屈, 伯道 子孫無?!?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結(jié)構(gòu)》:“向憂 伯道 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未孕者,尚不一其人?!?清 嚴(yán)有禧 《漱華隨筆顧亭林》:“得一子,已成童而夭,竟同 伯道 ?!眳⒁姟?伯道無兒 ”。
霸道。伯,通“ 霸 ”。指國君憑借武力、刑法、權(quán)勢(shì)等進(jìn)行統(tǒng)治的政策。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齊桓 行伯道,會(huì)諸侯,事 周 室。” 顏師古 注:“伯讀曰霸?!?span id="6ogzrnl" class="book">《漢書·梅福傳》:“ 高祖 棄 陳平 之過而獲其謀, 晉文 召天王, 齊桓 用其讎,有益於時(shí),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宋 王禹偁 《一品孫鄭昱》詩:“我愛三代時(shí),法度有深根……四民有定分,宦路無馳奔。自從雜伯道,傾奪日喧喧?!?/div>
《國語辭典》:伯道無兒(伯道無兒)  拼音:bó dào wú ér
伯道,晉朝鄧攸的字。鄧攸為河?xùn)|太守時(shí),因避石勒兵亂,帶著自己的兒子及侄子逃難。途中數(shù)次遇到賊兵,鄧攸因不能兩全,乃丟棄兒子保全侄兒,以致沒有后嗣。見《晉書。卷九○。良吏傳。鄧攸傳》。后以伯道無兒比喻人沒有子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yù)》:「謝太傅重鄧仆射,常言『天地?zé)o知,使伯道無兒?!弧挂沧鳌覆乐畱n」。
《國語辭典》:暴亂(暴亂)  拼音:bào luàn
1.用暴力、違法的行動(dòng)所制造的動(dòng)亂?!度龂萘x》第一一回:「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告,危在旦夕。」
2.制造暴動(dòng)的人?!稌?jīng)。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div>
《國語辭典》:霸者  拼音:bà zhě
以武力稱霸的諸侯盟主?!睹献?。盡心上》:「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cè)缫?。」《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土。?/div>
《國語辭典》:大武  拼音:dà wǔ
1.一種周代的樂舞。為六樂中的武舞,內(nèi)容是歌頌武王伐紂的武功。舞分六段,用以作為宗廟之樂,祭祀祖先?!吨芏Y。春官。大司樂》:「乃奏舞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祖先?!?br />2.用以祭祀的牛?!抖Y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國語辭典》:一元大武  拼音:yī yuán dà wǔ
1.古代祭祀宗廟時(shí)所用的牛。《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唐??追f達(dá)。正義:「元,頭也;武,跡也。牛若肥則腳大,腳大則跡痕大,故云一元大武也?!?br />2.戲稱一圓錢為「一元大武」。
3.譏稱人的大腳。
分類:祭祀
《漢語大詞典》:加兵
(1).謂發(fā)動(dòng)戰(zhàn)爭(zhēng),以武力進(jìn)攻。韓非子·有度:“﹝ 魏 安釐王 ﹞加兵於 齊 ,私 平陸 之都?!?span id="svnfxa0" class="book">《史記·魏公子列傳》:“當(dāng)是時(shí),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 魏 十餘年?!?span id="unvx6ev" class="book">《周書·王羆傳論》:“ 梁 人為之退舍, 高氏 不敢加兵。”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 劉漫塘 遺之詩曰:‘……加兵殺僇非仁矣,縱火焚燒豈義歟?’”
(2).謂增加兵力。《三國演義》第五九回:“眾將又請(qǐng)?jiān)唬骸?丞相 每聞賊加兵添眾,則有喜色,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