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已按“丘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414,分228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法臘
具壽
僧伽梨
耆臘
刮舌
四部眾
三藏法師
三師七僧
僧伽胝
佛類詞典
二百億比丘
二種比丘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十七群比丘
十誦比丘要用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
《漢語大詞典》:法臘(法臘)
佛教語。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禪,稱為夏臘。后因以“法臘”稱比丘受戒的年數。 宋 贊寧 等宋高僧傳·興福傳三·后晉東京相國寺遵誨:“﹝ 遵誨 ﹞享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 義浄 ﹞ 先天 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眳⒁姟?法歲 ”。
《漢語大詞典》:法歲(法歲)
佛教語。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畢,即增加一年的“法歲”。因以“法歲”稱僧人出家的年資。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方外玄蹤:“ 宋 時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結制,安居剎院,不敢起單云游。建楞嚴會,每日誦經脩懺。朝廷降賜金帛,檀信隨喜,施助無虛日。至七月十五日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div>
《國語辭典》:具壽(具壽)  拼音:jù shòu
佛教僧侶間的稱呼。依戒律規(guī)定,為長老稱年少比丘專用。
《漢語大詞典》:僧伽梨
亦作“ 僧迦梨 ”。亦作“ 僧伽棃 ”。 梵語的譯音。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長阿含經·游行經中:“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師子王 累足而臥。”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來 在 烏塲國 行化,龍王瞋怒,興大風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濕?!?周祖謨 校釋:“僧迦梨者,沙門之法服,即復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間。《西域記》、南海寄歸內法傳作‘僧迦胝’,同。”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復告 迦葉 ,吾將金縷僧迦棃衣,傳付於汝?!?/div>
《國語辭典》:耆臘(耆臘)  拼音:qí là
僧團中的長老比丘。《資治通鑒。卷一二九。宋紀十一。孝武帝大明六年》:「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
分類:長老比丘
《漢語大詞典》:刮舌
佛教戒律謂比丘用楊枝潔口并刮除舌垢。法苑珠林卷一一八引大比丘三千威儀:“刮舌有五事:一不得過三反,二舌上血出當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棄楊枝莫當人道,五當著屏處。”
《漢語大詞典》:四部眾(四部衆(zhòng))
佛教語。指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梁書·武帝紀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為四部眾説《大般若涅盤經》義。”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币嗍》Q“ 四部 ”、“ 四眾 ”。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車?!?唐 海順 《三不為篇》:“四眾瞻仰,三槐附交?!?/div>
《國語辭典》:三藏法師(三藏法師)  拼音:sān zàng fǎ shī
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比丘。唐。志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大帝遂將其本入內,請日照三藏法師及敕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购喎Q為「三藏」。
《漢語大詞典》:三師七僧(三師七僧)
佛教語。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師七僧之制。三師指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七僧指七名作證的和尚。也稱為“三師七證”。參閱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時須三師七僧?!?/div>
《漢語大詞典》:僧伽胝
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縛喝國:“ 如來 以僧伽胝方疊布下,次下鬱多羅僧,次僧卻崎?!弊宰ⅲ骸芭f曰僧伽梨,訛也?!痹敗?僧伽梨 ”。
《漢語大詞典》:僧伽梨
亦作“ 僧迦梨 ”。亦作“ 僧伽棃 ”。 梵語的譯音。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長阿含經·游行經中:“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師子王 累足而臥?!?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來 在 烏塲國 行化,龍王瞋怒,興大風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濕?!?周祖謨 校釋:“僧迦梨者,沙門之法服,即復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間。《西域記》南海寄歸內法傳作‘僧迦胝’,同。”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復告 迦葉 ,吾將金縷僧迦棃衣,傳付於汝?!?/div>
二百億比丘
【佛學大辭典】
(人名)(參見:守籠那)
二種比丘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多聞比丘,聞誦經典,雖多而不并行修行者。二、寡淺比丘,讀誦經典雖少,而專心修行者。
【佛學常見辭匯】
多聞比丘和寡淺比丘。多聞比丘是指聞誦經典雖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淺比丘是指讀誦經典雖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三藏法數】
(出出曜經)
昔二比丘在山中學。其一多聞,其一寡淺。寡淺者,持戒誦經,唯通一句,日誦不輟,更無他學,天神贊善,愿樂欲聞。多聞比丘見其神應,盡己所聞,高聲諷誦,欲求贊美,而神默然。怒其神曰:何厚于彼,而薄于我?神曰:汝不自責,而反責我?彼雖少聞,言行相顧;汝雖能誦三藏,行與經違,故不稱善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三藏者,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
〔一、多聞比丘〕,樂誦經典,旁搜廣記,謂之多聞。比丘多聞,固為可稱,然學雖有馀,其心不誠,而行不逮,亦不足貴;此天神之所以不贊護也。
〔二、寡淺比丘〕,學道日淺,經教少通,謂之寡淺。比丘寡淺,固未足稱,然學雖未至,其心則專,而行無雜,亦為可貴;此天神之所以贊護也。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惡之相。三知摩刷。譬離惡念。四知護瘡。譬護持五根。五知起煙。譬多聞說法。六知良田茂草,譬八正道。七知所愛。譬愛法寶。八知擇道行。譬行十二部經。九知渡所。譬四意止。十知止足。譬不貪食。十一知時宜。譬恭奉長老比丘。
十七群比丘
【佛學大辭典】
(名數)止持會集音義云:時羅閱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共為親友,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貧者八十千。有一童子名優(yōu)婆離,此翻上首,最為大者,時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藍中求為見度。諸比丘即度令出家。與授具足。多習嬉戲,少學禪誦。唯優(yōu)婆離童子(此非持律優(yōu)婆離尊者),先斷煩惱,證阿羅漢果。
十誦比丘要用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之略名。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誦律波羅提木叉比丘尼戒本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