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28,分29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渾脫
俗語
花兒
讖緯
宮眉
秧歌
大疫
時調(diào)
三體
方鼎
曲藝
時曲
夏諺
花鼓
越調(diào)
《國語辭典》:渾脫(渾脫)  拼音:hún tuō
1.自然完美沒有雕琢的痕跡。如:「他的作品越到晚期越顯渾脫圓成。」
2.將動物的皮整張剝下而做成的革囊或皮袋??捎靡允⒀b物品、飲料,吹氣后可為渡河的浮囊?!对贰>硪晃逅?。石抹按只傳》:「敘州守將橫截江津,軍不得渡,按只聚軍中牛皮,作渾脫及皮船,乘之與戰(zhàn)?!?br />3.用整張皮革做成的囊形帽子?!缎绿茣?。卷三四。五行志一》:「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br />4.流行于蒙古、中亞的舞蹈。舞者身著胡服,頭戴渾脫氈帽表演。《舊唐書。卷一八九。儒學傳下。郭山惲傳》:「工部尚書張錫為談容娘舞,將作大匠宗晉卿舞渾脫?!埂缎绿茣?。卷一一八。宋務光傳》:「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莫遮』,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zhàn)爭象也?!?/div>
《國語辭典》:俗語(俗語)  拼音:sú yǔ
通俗流行的話語。《紅樓夢》第五七回:「豈不聞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文明小史》第四五回:「原來勞航芥自到了香港,在港督那里掛了號,管理訴訟等事,俗語就叫作律師?!?/div>
《漢語大詞典》:花兒(花兒)
流行于 青海 、 寧夏 、 甘肅 一帶的一種民間歌曲。是當?shù)?漢 、 回 、 土 、 撒拉 、 東鄉(xiāng) 、 保安 等族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在 青海 又稱“少年”,對其中的詞稱“花兒”,演唱稱“漫少年”。
《國語辭典》:讖緯(讖緯)  拼音:chèn wěi
《讖錄》和《圖緯》,皆為占驗符命的書。《后漢書。卷八一。方術傳上。廖扶傳》:「絕志世外,專精經(jīng)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div>
《國語辭典》:宮眉(宮眉)  拼音:gōng méi
古代式樣入時,合于宮妝的女子眉。唐。李商隱 效徐陵體贈更衣詩:「楚腰知便寵,宮眉正斗強。」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種流行于北方農(nóng)村間的踏歌。以數(shù)人裝扮各種人物,踩高蹻而踴歌,或為合唱,或相應答以表演各類故事。后泛稱田間工作者所唱的歌。
2.書名。張愛玲著。長篇小說。描寫農(nóng)村生活。
《漢語大詞典》:大疫
謂瘟疫流行。呂氏春秋·孟春:“﹝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span id="lolyqxv" class="book">《史記·趙世家》:“二十二年,大疫?!?span id="kxkdpmz" class="book">《晉書·孝友傳·庾袞》:“ 咸寧 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 毗 復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 袞 獨留不去。”
分類:瘟疫流行
《國語辭典》:時調(diào)(時調(diào))  拼音:shí diào
1.當時流行的民歌、曲調(diào)。如:「天津時調(diào)」、「北平時調(diào)」、「時調(diào)小曲兒」。
2.當時的論調(diào)。唐。孟郊勸善吟〉:「顧余昧時調(diào),居止多疏慵?!?/div>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雅、頌三體?!捌咴铝骰稹?唐 孔穎達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nèi)備有風、雅、頌,而此篇獨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痹ⅲ骸耙理?,用在一韻,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br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span id="gtly66p" class="book">《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hk5wjvy"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br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br />(6).史學中稱編年、紀傳與紀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國語辭典》:方鼎  拼音:fāng dǐng
方形的鼎。鼎的原始用途為炊具,古時餐具不齊全,飯菜煮熟了就著鼎吃,所以也用為盛食器。后來又常用鼎祭祀死者,作為祭器,以及用為宗廟中和朝會歃盟大典時的禮器。到了周代,鼎又有象徵國家權力的作用,視為傳國重器。天子多以鼎賞記功臣的勛業(yè),也常有人鑄鼎銘述祖先的德善、傳給子孫。鼎多為體圓、腹大、三足與兩耳的容器,也有四足的方鼎。
《國語辭典》:曲藝(曲藝)  拼音:qū yì
技能?!抖Y記。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固啤?追f達。正義:「曲藝為小技能也?!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615' target='_blank'>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曲藝爭工巧,彫機變組紃?!?/div>
《漢語大詞典》:時曲(時曲)
當時流行的曲子。 清 徐喈鳳 《會仙記》:“女遂倚樓歌時曲數(shù)闋,達旦而去?!?/div>
《漢語大詞典》:夏諺(夏諺)
相傳流行于 夏 代的諺語。孟子·梁惠王下:“ 夏 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 朱熹 集注:“ 夏 諺, 夏 時之俗語也。” 南朝 宋 顏延之 《車駕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詩:“ 虞 風載帝狩, 夏 諺頌王游?!?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樂遷 夏 諺,禮變 商 俗?!?/div>
分類:流行諺語
《國語辭典》:花鼓  拼音:huā gǔ
一種以邊打小鼓邊歌舞的方式演出的民間戲曲。如鳳陽花鼓、山東花鼓、山西花鼓等。如:「花鼓流行于中國許多地區(qū),且各地表演型態(tài)均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也稱為「花鼓戲」。
《國語辭典》:花鼓戲(花鼓戲)  拼音:huā gǔ xì
流行于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民間雜藝。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來,通常為男女二人,一人執(zhí)鑼,一人背鼓,邊歌邊舞。由于流行地區(qū)及表演形式的差別,有各種花鼓。也稱為「花鼓」。
《國語辭典》:越調(diào)(越調(diào))  拼音:yuè diào
1.詞曲宮調(diào),為七宮十二調(diào)之一。
2.流行于河南和湖北西北部、河北南部的劇種。唱腔由上下句組成,以四弦為主奏樂器,另有月琴、三弦、嗩吶等,音樂風格質樸優(yōu)美,鄉(xiāng)土氣息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