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14
詞典
1
分類詞匯
12
佛典
1
詞典
溺水
分類詞匯
淹溺
墊濡
拯溺
沉溺
顛溺
假死
出溺
撜溺
授手援溺
人溺己溺
人工呼吸
救生員
佛類詞典
七眾溺水
《國語辭典》:
溺水
拼音:
nì shuǐ
陷落水中。如:「避免在危險水域游泳,以防溺水事件發(fā)生?!?/div>
分類:
溺水
水里
《漢語大詞典》:
淹溺
指溺水。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自盡》
:“其小兒或罹湯火,或遭淹溺,究與失足墮坑墜井者等,豈得以自盡律之乎?”
分類:
溺水
《漢語大詞典》:
墊濡(墊濡)
謂溺水。 唐
元稹
《后湖》
詩:“萬里盡澤國,居人皆墊濡?!?/div>
分類:
溺水
《國語辭典》:
拯溺
拼音:
zhěng nì
援救、濟助?!段倪x。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之四》:「豈非療饑不期于鼎食,拯溺無待于規(guī)行?!埂段倪x。謝靈運。述德祖詩二首之二》:「拯溺由道情,龕暴資神理。」
分類:
救援
溺水
指解
解救
危難
《國語辭典》:
沉溺
拼音:
chén nì
1.沉沒。《韓非子。說疑》:「饑餓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br />2.積習(xí)太深?!逗鬂h書。卷三六。陳元傳》:「今論者沉溺所習(xí),玩守舊聞,固執(zhí)虛言傳受之辭,以非親見實事之道。」
3.濕疾。《左傳。成公六年》:「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
4.陷于困厄。漢。
司馬相如
〈
難蜀父老
〉:「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div>
分類:
淹沒
水里
不幸
沉溺
溺水
水中
陷入
不良
境地
《漢語大詞典》:
顛溺(顛溺)
跌落溺水。 宋
魯應(yīng)龍
《閑窗括異志》
:“ 永興橋 之西, 陸氏 宅有大井,不知何年所鑿……今為 富氏 得之,正居堂之中,以板覆蓋甚謹,蓋防顛溺也?!?/div>
分類:
跌落
溺水
《國語辭典》:
假死
拼音:
jiǎ sǐ
1.修道者,遺下其形骸,成仙而去。晉。王嘉《拾遺記》卷五:「昔之去人,或升云不歸,或托形假死,獲反者四五人?!?br />2.人體因觸電、癲癇、溺水、中毒或呼吸道堵塞,而引起呼吸停止,心跳微弱,面色蒼白,四肢冰冷,從外表看來已處于死亡狀態(tài)者,在醫(yī)學(xué)上稱為「假死」。
3.裝死。如:「有些小蟲,遇到敵人攻擊時會假死來保護自己?!?/div>
分類:
尸解
溺水
觸電
中毒
癲癇
呼吸
呼吸道
堵塞
嬰兒
初生
張開
停止
《漢語大詞典》:
出溺
溺水的人脫險,比喻脫離危難境地。 唐
于邵
《劍門山記》
:“危邦載合,天府載寧,州閭以出溺相存,父子以厥初相歡?!?/div>
分類:
溺水
脫離
危難
境地
《漢語大詞典》:
撜溺
救助溺水者。
《淮南子·齊俗訓(xùn)》
:“ 子路 撜溺而受牛謝?!?高誘 注:“撜,舉也?!?/div>
分類:
救助
溺水
《國語辭典》:
授手援溺
拼音:
shòu shǒu yuán nì
伸出手去救援溺水的人。比喻救助陷于苦難的人?!度龂尽>硪灰?。魏書。邴原傳》裴松之注引〈原別傳〉:「實望根矩,仁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難?!?/div>
分類:
伸出
出手
救援
溺水
救助
陷于
苦難
《國語辭典》:
人溺己溺
拼音:
rén nì jǐ nì
看到別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樣。語本《孟子。離婁篇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乖稳轂檎呷蕫鄣男貞眩P(guān)懷人民疾苦。如:「我們應(yīng)該抱持人溺己溺的信念,去救濟貧苦無依的人?!?/div>
分類:
溺水
自己
《國語辭典》:
人工呼吸
拼音:
rén gōng hū xī
一種急救方法。因中毒、觸電、溺水或其他情況而使自然呼吸停止時,可借用人工方法,將空氣導(dǎo)入及引出肺部,促使病患恢復(fù)自然呼吸運動。通常有徒手、口對口、壓胸舉臂等方式。
分類:
用人
人工
幫助
呼吸
中毒
觸電
溺水
休克
患者
《國語辭典》:
救生員(救生員)
拼音:
jiù shēng yuán
在游泳池或海濱浴場,擔任救護溺水者的工作人員。
分類:
游泳
場所
擔當
救護
溺水
人員
七眾溺水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第一人入水則溺。不習(xí)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闡提。第二人雖沒還出,出已還沒。譬人天乘之將進而退者。第三人沒已即出,出更不沒。譬內(nèi)凡之人,內(nèi)凡者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墮于三惡。第四人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已即去。譬緣覺人。第六人入已即去,淺處則住。譬菩薩。第七人既到彼岸,登上大山,無復(fù)恐怖,離諸冤賊,受大悅樂。譬佛。見涅槃經(jīng)三十二?!居帧恳?、常沒,入水則沒,譬一闡提,常墮于惡道。二、暫出還沒(人天)。三、出已則住(內(nèi)凡)。四、出已遍觀四方(聲聞),四方者四諦也。五、遍觀已行(緣覺),越聲聞,而行于緣覺也。六、行已復(fù)往(菩薩)。七、水陸俱行(佛)。見涅槃經(jīng)三十六。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