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41詞典 2分類詞匯 139
《漢語大詞典》:漕費(漕費)
舊時在漕糧正稅外,加收有關(guān)漕運的費用,稱為“漕費”。《清會典事例·戶部·贈貼銀米》:“﹝ 乾隆 ﹞四年題準, 江 南上下兩 江 ,額徵漕糧、漕項外,有漕費銀米一項,乃里民愿輸,以為州縣修倉及運軍募雇擔夫剝船之用者。”
《漢語大詞典》:漕舫
供漕運用的大型船只。 明 宋應(yīng)星 天工開物·漕舫:“凡京師為軍民集區(qū),萬國水運以供儲,漕舫所由興也?!?/div>
《分類字錦》:回綱(回綱)
宋史食貨志:江西轉(zhuǎn)運判官蕭序辰言:折欠之弊,生于稽留,而沿路官司多端阻節(jié),至有一路漕司不自置舟船,截留他路回綱,尤為不便。
分類:漕運
《國語辭典》:青幫(青幫)  拼音:qīng bāng
清代反清復(fù)明的秘密結(jié)社。為陳園所創(chuàng)設(shè),以義氣相號召。參加者多從事漕運,活動于長江南北一帶的大、中城市。清亡以后,仍頗具勢力。
《分類字錦》:遠通褒斜(遠通褒斜)
魏書食貨志:昔人遠通褒斜,以利關(guān)中之漕,南達交廣,以增京洛之饒。
分類:漕運
《分類字錦》:置集津運(置集津運)
元豐類稿:宋興,承周制,置集津之運,轉(zhuǎn)關(guān)中之粟,以給大梁。
分類:漕運
《分類字錦》:舳艫蔽水(舳艫蔽水)
元史郭守敬傳:守敬陳水利十有一事,其一運糧河,每十里置一閘,比至通州,凡為閘七,距閘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帝覽奏,喜曰,當速行之。先是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歲若干萬石,方秋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至是皆罷之。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名曰通惠河。
分類:漕運
《分類字錦》:著濟河論(著濟河論)
魏志鄧艾傳:時欲廣田畜榖,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魏志鄧艾傳:時欲廣田畜榖,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分類:漕運水利
《分類字錦》:轉(zhuǎn)糧入海(轉(zhuǎn)糧入海)
冊府元龜: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時征遼東,令太仆少卿蕭銳于河南道諸州轉(zhuǎn)糧入海。銳奏稱:海中古大人城,西去黃縣二十三里,北至高麗四百七十里,地多甜水,山島接連,貯納軍糧,此為尤便。詔從之。
分類:漕運
《漢語大詞典》:轉(zhuǎn)般法(轉(zhuǎn)般法)
宋 代漕運方式之一。起源于 唐 。 開元 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裴耀卿 于古 汴河 口筑 河陰倉 ,使 江淮 地區(qū)漕糧運此納貯,候水轉(zhuǎn)運,經(jīng) 黃河 、 渭水 至 長安 ,為轉(zhuǎn)般法之始。 宋 因 汴河 春、冬不能通航,直運漕船沿途又多延擱,為保證京師( 開封 )糧食等物資供應(yīng),自 開寶 五年(公元972年)起,陸續(xù)在漕運路上 泗 、 楚 、 真 、 揚 四州(州治今 安徽 泗縣 、 江蘇 淮安 、 儀征 、 揚州 等地)分設(shè)轉(zhuǎn)般倉,卸納東南六路漕糧,再換船轉(zhuǎn)運至京師。實行后六路所需淮鹽也可利用回空船只。 嘉祐 后,官船數(shù)量減少,雇人運輸?shù)捻氁L年運輸,吏卒運輸?shù)挠侄嗲直I, 熙寧 后轉(zhuǎn)般法漸為直達法替代。嗣后時復(fù)時廢,或兩法并用。
《分類字錦》:轉(zhuǎn)漕關(guān)中(轉(zhuǎn)漕關(guān)中)
漢書蕭何傳:鄂千秋曰:漢與楚相守滎陽數(shù)年,軍無見糧,蕭何轉(zhuǎn)漕關(guān)中,給食不乏。
分類:漕運
《分類字錦》:轉(zhuǎn)相灌注(轉(zhuǎn)相灌注)
隋書食貨志:開皇三年,詔于衛(wèi)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zhuǎn)相灌注,漕關(guān)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
分類:漕運
《分類字錦》:舟浮輦走(舟浮輦走)
文同成都府通判廳記:劍南西川,原壄衍沃,氓庶豐夥。金繒纻絮,天灑地發(fā)。裝饋日報,舟浮輦走。以給中府,以贍諸塞,號居大農(nóng)所調(diào)之半。
分類:漕運
《分類字錦》:振廩同食
左傳:楚人伐庸,自廬以往,振廩同食。
左傳: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于句澨,使廬戢梨侵庸。
分類:漕運糗糧
《分類字錦》:鑿三門山(鑿三門山)
唐會要:開元二十九年,陜郡太守李齊物鑿三門山以通運,辟三門巔,輸巖險之地,俾負索引艦,升于安流,自齊物始也。
分類: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