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以纁(1536年—?),字伯聘,號碧坡,順天府霸州文安縣人,民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六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會試第二百九十名,三甲第七十四名進(jìn)士。授行人司行人。升戶部主事,榷滸墅鈔關(guān),歷升員外、郎中,督餉薊鎮(zhèn)。貶河?xùn)|鹽運司同知,升四川順慶府知府,萬歷元年考察,降調(diào)兩浙鹽運司同知,升山東登州府知府,十四年(1586年)正月改任河?xùn)|鹽運使,晉山西布政司右參政,致政歸。
人物簡介
王應(yīng)吉(1538年—?),字伯修,號敬宇,山西平陽府襄陵縣人,民籍。山西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進(jìn)士。禮部觀政,四十五年二月授安丘縣知縣,隆慶三年(1569年)七月升禮部主客司主事,四年五月改陜西道御史,巡按南直隸,六年(1572年)八月丁父艱歸。萬歷六年(1578年)復(fù)除河南道御史,九月巡按真定。七年九月升陜西右參議,十年八月升河南副使,十三年十月升湖廣參政,十四年五月終養(yǎng)歸。三十五年三月由陜西參政升按察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伯良,又字伯驥,自號方諸生、秦樓外史。曾從徐渭游。工詞曲。曾校訂《西廂記》、《琵琶記》。有傳奇《題紅記》,又有雜劇《男王后》等。另有《曲律》。詞學(xué)圖錄
王驥德(1540-1623) 字伯良、伯駿,號方諸生,又號玉陽仙史,亦稱秦樓外史,會稽人。王守仁侄。戲劇家,家藏元劇數(shù)百種。自幼嗜歌樂,精研詞曲。與呂天成、顧大典、史盤、葉憲祖、湯顯祖友善。師事同鄉(xiāng)徐渭,又出入孫月峰、孫如法、沈璟之門。所作自成一家,沈璟極稱贊其曲學(xué)造詣之深,每作一劇,往來商榷不絕。所作《曲律》四卷,專論曲法,與呂天成的《曲品》,稱"論曲雙璧。"又著《南詞正韻》若干卷。散曲有《方諸館樂府》二卷。戲曲有傳奇《義陵記》及《題紅記》。雜劇《男后記》、《離魂記》、《救友記》、《雙甄記》及《扭魂記》。又校注《西廂記》、《琵琶記》二種。制《南詞過曲》33章及《聲韻分合之圖》一種,并《曲諧》傳于世。
人物簡介
王炳衡,字伯欽,直隸蘇州府長洲縣民籍昆山縣人。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十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八十八名,三甲第一百一十五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介紹】: 明順天府文安人。父王儀為仇鸞所誣,逮訊斥為民。隆慶初,為父訟冤,得復(fù)官賜恤。屢官按察使,分巡遼陽,以知兵名。滄海遺珠
王緘,文安人,王儀之子,隆慶五年(1571)進(jìn)士,官河南按察使,分巡遼陽,以知兵名。維基
王緘(1542年—?),字伯默,別號四槐,晚號愚谷山人,順天府霸州文安縣人,民籍。嘉靖十九年(1540年)其父王儀任蘇松常鎮(zhèn)兵備道,母親董恭人隨同赴任,懷孕十四月生王緘于太倉。十二歲選充博士弟子員,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四十四名,三甲三十六名進(jìn)士。初授河南中牟縣知縣,萬歷二年(1574年)冬擢升吏部驗封司主事,三年轉(zhuǎn)考功司、文選司,四年晉稽勛司員外郎,五年請告歸鄉(xiāng)。七年起補考功司,丁母董太恭人憂去職。十年起補文選司,出為浙江按察司副使,十一年調(diào)任河南副使,兵備信陽,再調(diào)山東副使,兵備開原,分巡遼陽,以知兵聞名,十三年晉參政,其冬致仕。
人物簡介
王紹先,字伯生,陜西西安府咸寧縣人,三原縣民籍。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陜西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十一年(1583年)聯(lián)捷癸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jìn)士。授工部主事,監(jiān)修潞王府,省費鉅萬。奸珰忿甚,陷之詔獄,出為東昌府通判,掌糧務(wù)事,糾劾奸珰,謫代州同知,后起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升南京刑部廣西司郎中。居家與弟王紹徽等同修《陜西通志》。
人物簡介
字伯俞,直隸豹韜衛(wèi)人。萬歷丙戌進(jìn)士,除行人,選禮科給事中,出歷按察使。有《薊邱集》。維基
王嘉謨(1560年—?),字伯侖,號弘岳,豹韜衛(wèi)官籍,山東濟(jì)南府鄒平縣人。萬歷七年(1579年)己卯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四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十一名,第三甲第二百七名進(jìn)士。吏部觀政,萬歷二十年(1592年)十月,選授禮科給事中。二十一年七月升吏科右,二十二年二月升刑科左,六月與工部主事葉麃典陜西鄉(xiāng)試,升陜西左參議,十月調(diào)任河南左參議兼僉事,二十三年十一月奉命管理修河。二十六年五月升本省副使,二十八年二月為總督李化龍所薦,升四川右參政、分守川南,以功升四川按察使,三十一年三月升右布政使、分守川西道。
人物簡介
王一鳴(1563年—?),字伯固,號石廩,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軍籍。壬午鄉(xiāng)試八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十七名,登三甲第七十四名。都察院觀政,任直隸太湖縣知縣。
人物簡介
【生卒】:1565—1633 【介紹】: 明云南寧州人,字伯舉,號聚洲。萬歷二十九年進(jìn)士。由庶吉士改吏科給事中,進(jìn)工科。居諫垣四年,力持清議。巡廠庫,極言惜薪司官多之害。疏言時事,謂輔臣有三年未得一見帝者。又請罷礦稅,抨擊輔臣申時行等。忌者誣以奸贓,乃盡出其筐篋,置于國門,縱吏士簡括,慟哭辭朝而去。思宗即位,將召用,為尚書王永先所阻。乃流寓南京而卒。維基
王元翰(1565年—1633年),字伯舉、橫空,號聚洲,云南寧州(今云南華寧縣)人。明代東林黨政治人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九月九午時出生,十四歲補諸生,二十四歲,中萬歷十六年戊子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jìn)士,選庶吉士。萬歷三十四年,任吏科給事中,升工科右,以敢言聞名,極言時政敗壞,他的奏疏寫道:“云南大害,莫甚于貢金、榷(征)稅二事。民不堪命,至殺稅使而征榷如故。貢金請減,反增益之。眾心憤怒……”“舉朝咸畏其口?!辟H為刑部檢校,后因皇帝不理政務(wù),遂罷去。天啟初年(1621年),由吏部尚書趙南星 奏起湖廣按察司知事,升任工部主事。時奸宦魏忠賢專權(quán),又遭罷免。崇禎元年恢復(fù)官職,不久病卒于白門?!?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王漢杰(1576年—?),字伯英,號丹澤,陜西漢中府南鄭縣人。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jìn)士出身。初授山東滕縣知縣,歷官直隸永平府昌黎縣知縣。四十三年任順天府同考官,四十五年升真定府同知,泰昌元年升刑部福建司員外,天啟三年京察,四年降歸德府通判,升南戶部主事,崇禎元年考察。
人物簡介
王元瑞,字伯禎,一字伯征,號心岫,直隸青浦縣人,晚明政治人物,同進(jìn)士出身。萬歷二十三年進(jìn)士王孫熙之子。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舉庚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科進(jìn)士。授江西太和縣知縣,曾筑磯以御贛江,并鑄鐵牛鎮(zhèn)之,人稱“王公堤”。以治最,行取入京,候選吏部,天啟元年(1621年)考選,閏二月補授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王命禹(1579年—17世紀(jì)),字伯允,號玉鳧,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十一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七名,二甲第三名進(jìn)士。禮部觀政,授工部主事,三十八年(1610年)升員外郎,曾因讓一名奸商伏法而著名,三十九年(1611年)升都水司郎中管理中河,修筑崩潰的河溝,寫下《治河八議》讓后人實行,四十年(1612年)丁憂,四十五年(1617年)京察,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王敬錫,字伯修,南直隸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jìn)士,授工部主事,七年八月以殿工加一級,崇禎二年四月列逆案,以殿工加銜并蔭襲削去者。歷禮部員外、郎中。歷官云南曲靖兵備道副使、河南大梁道右參政、四川布政司左參政、山東右布政使。弘光時,自浙江糧儲道升浙江右布政使,杭州府失陷,王敬錫降清。順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以原任糧儲道王敬錫為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四年九月,浙江巡按秦世禎劾王敬錫貪污不法,命削職提問。六年四月,坐貪婪褫職。墓在南莊。
人物簡介
王調(diào)鼎(?—1644年),字伯和,號我劬,山東萊州府濰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王調(diào)鼎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舉人,到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jìn)士 ,獲授獻(xiàn)縣知縣,擒拿大盜劉大力,并重修城池,建設(shè)石塘,得當(dāng)?shù)厝嗣窦漓朐诿蚂?。之后他入朝?dān)任禮部主事,改官吏科給事中,三年內(nèi)上奏三十多次,外調(diào)金衢嚴(yán)副使。半年后北京失陷,流賊李神勇、劉小黑等千馀人在嚴(yán)州城南黃埠嶺作亂,王調(diào)鼎招募鄉(xiāng)勇引誘流賊出嶺,用百子連珠炮擊毀對方巢穴,殺死三百多人;他上稟巡撫后,遭責(zé)備未有預(yù)先稟報而擅自動兵,被弘光朝廷調(diào)為參議,不久憂憤患病,在任內(nèi)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