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兩西西里王國(兩西西里王國)  拼音:liǎng xī xī lǐ wáng guó
Two Sicilies,Kingdom of the
國名。十三世紀時,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分別由法國安茹王朝與西班牙阿拉貢王朝統(tǒng)治,皆自稱為「西西里國王」。西元一四四三年,阿拉貢王朝的阿爾豐沙五世統(tǒng)治兩地,稱國號為「兩西西里王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成為義大利的一部分。
《漢語大詞典》:自由王國(自由王國)
指人們認識客觀規(guī)律后,自覺地運用規(guī)律來改造客觀世界的境界。 周恩來 《政府工作報告(一九六四年)》:“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div>
《國語辭典》:不丹王國(不丹王國)  拼音:bù dān wáng guó
Kingdom of Bhutan
國名。位于中亞的喜馬拉雅山麓。面積約三萬八千三百平方公里,人口大約七十六萬,首都為辛布市(Thimphu),境內人民大多為虔誠的大乘佛教信徒。語言為Dzongkha(近乎西藏語)。于西元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獨立,并訂十二月十七日為國慶日。幣制為Ngultrum。簡稱為「不丹」。
《國語辭典》:丹麥王國(丹麥王國)  拼音:dān mài wáng guó
Kingdom of Denmark
國名。位于歐州的西北部。含括日德蘭半島的北部及西蘭、菲英、羅蘭等島。北瀕斯卡吉拉克海峽,東臨喀得加特海峽與波羅的海,西面北海,南接西德,面積約四萬三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五百一十三萬,首都為哥本哈根(Copenhagen)。信仰路德福音教派,主要語言為丹麥語,訂六月五日為國慶日,幣制為Krone。簡稱為「丹麥」。
《國語辭典》:東加王國(東加王國)  拼音:dōng jiā wáng guó
Kingdom of Tonga
國名。位于南太平洋南部,換日線左側。全國由三組群島、一百五十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七百四十八平方公里,人口近十萬。首都為努瓜婁發(fā)(Nuku'alofa)。主要語言為英語、東加語,人民多信仰基督教Methodist教派。于西元一九七○年六月四日獨立,所以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Pa'anga。簡稱為「東加」。
《國語辭典》:王國維(王國維)  拼音:wáng guó wéi
人名。(西元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清末浙江海寧人。自治經史、古文學、古器物,兼及文學史、文學批評,皆有極深創(chuàng)獲。任清華大學教授,憤世嫉俗,后投昆明湖自盡。著述甚多,合刊為《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另有《靜庵文集》,輯其早年論哲理、評文藝之作。
《國語辭典》:泰王國(泰王國)  拼音:tài wáng guó
Kingdom of Thailand
國名。舊名暹羅,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面積五十一萬三千一百平方公里。首都曼谷(Bangkok),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信奉佛教,泰語是主要語言。西元一三七○年獨立,一九三九年定國名為泰王國。物產以米、錫、柚木、橡膠為最重要,與我國貿易關系密切。由于經常利用大象搬運柚木,又有「百象之國」之稱。幣制為Baht。簡稱為「泰國」。
《漢語大詞典》:獨立王國(獨立王國)
原指主權完整的君主制國家?,F(xiàn)用以比喻一個地區(qū)、單位或組織,不受上級或其他任何約束,自行其是者。 毛澤東 《農業(yè)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還有些同志老是很喜歡分散主義,鬧獨立性,甚至鬧獨立王國,覺得獨裁很有味道?!?span id="veqoaox" class="book">《解放軍報》1976.12.28:“﹝四人幫﹞自成系統(tǒng),搞黨中之黨……一切為了篡黨,是一個反革命的地下的獨立王國?!?/div>
《漢語大詞典》: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人早期建立的封建國家。公元486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首領克洛維領導下打敗西羅馬軍隊,奪得高盧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之間的土地,建立王國。后不斷擴張,6世紀中期成為西歐最強大的日耳曼人國家。查理在位時(768-814),經過五十余次征服戰(zhàn)爭,領土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臨大西洋,北達北海,南迄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稱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查理曼帝國。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帝國一分為三,為后來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的雛形。
《漢語大詞典》:阿克蘇姆王國
埃塞俄比亞古國。公元1世紀前后建立。首都在阿克蘇姆城。4世紀國王埃扎納在位時國勢強盛,滅亡麥羅埃王國和阿拉伯半島西南部一些小國,控制紅海航運和貿易。信奉基督教,改革文字。7世紀后轉衰,11世紀滅亡。
《漢語大詞典》:貝寧王國
西非古國。據傳歷三十一代君主后,于1170年接受伊費王子為國王,建立王國。首都貝寧城。15世紀后成為幾內亞灣強國,統(tǒng)治今尼日利亞中西部地區(qū)。葡萄牙殖民者來到后,成為歐洲商人與非洲內陸貿易中心。17世紀末后衰落,1897年,淪為英國殖民地。
《漢語大詞典》:必然王國(必然王國)
哲學上指人在尚未認識和掌握客觀世界規(guī)律之前,沒有意志自由,行動必然受著自然性支配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在認識上,必然王國指人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還沒有真正認識而不能自覺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國指人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認識了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并自覺依照這一認識來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會歷史中,必然王國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別是受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會狀態(tài);自由王國指人自己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擺脫了盲目性,能自覺創(chuàng)造自己歷史的社會狀態(tài)。人類的認識史和社會史,就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歷史。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fā)展是一個無限的過程。
《漢語大詞典》:桑海王國
西非古國。約公元7世紀桑海人所建。1009年遷都加奧,又稱加奧王國。接受伊斯蘭教。14世紀初被馬里王國征服,不久又獨立。15世紀下半期桑尼·阿里統(tǒng)治時,大力對外擴張,先后占領重鎮(zhèn)廷巴克圖和杰內,形成疆域廣闊的大國。1493-1528年穆罕默德·杜爾在位時國勢最盛,建立中央集權制。1591年滅亡。
《國語辭典》: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王國)  拼音:mǎ qí dùn wáng guó
Kingdom of Macedonia
國名。位于希臘北部的古代王國。西元前四世紀,由亞歷山大大帝拓展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國,統(tǒng)轄范圍除了馬其頓和希臘外,還包括埃及和整個西亞到印度河西岸地區(qū)。西元前二世紀后逐漸被羅馬控制,終成羅馬行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