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分類字錦》:所試皆通(所試皆通)
元史田忠良傳:忠良好學(xué)。通儒家雜家言。嘗識太保劉秉忠。于微時。秉忠薦于。世祖遣使召至。帝視其狀。猊步趨。顧謂侍臣曰。是雖以陰陽家進。必將為國用。遂遣左侍儀奉御也先乃送忠良司天臺。給筆札。令秉忠試星歷遁甲諸書。秉忠奏曰:所試皆通。司天諸生鮮有及者。詔官之司天。
分類:雜占
《漢語大詞典》:所向皆靡
見“ 所向披靡 ”。
《國語辭典》:所向披靡  拼音:suǒ xiàng pī mǐ
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退。《周書。卷二九。王雅傳》:「擐甲步戰(zhàn),所向披靡,太祖壯之?!挂沧鳌杆蝻L靡」。
《漢語大詞典》:四海皆兄弟
見“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
《國語辭典》: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拼音: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全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墩撜Z。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水滸傳》第四四回:「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有何傷乎!且請坐?!?/div>
《國語辭典》: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拼音: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全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墩撜Z。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埂端疂G傳》第四四回:「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有何傷乎!且請坐。」
《分類字錦》:四美皆具
宋史禮志:仁宗獵于楊村,宴于幄殿,奏教坊樂,遣使以所獲馳薦太廟。既而召父老臨問,賜以飲食茶絹,及五坊軍士銀絹有差。宰相、賈昌朝等曰:陛下暫幸近郊,順時田獵,取鮮殺而登廟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而閱軍實,所以講武事也。問耆老而秩飫,所以養(yǎng)老也。勞田夫而賜惠,所以勸農(nóng)也。乘輿一出,而四美皆具。伏望宣付史館。從之。
分類:蒐狩
《國語辭典》:四大皆空  拼音:sì dà jiē kōng
1.佛教用語。佛教以地、水、火、風四大為構(gòu)成物質(zhì)的元素。四大皆空謂構(gòu)成一切萬物的元素都非實有,無自性。
2.一切都虛空而一無所有。
《高級漢語詞典》: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 lù rén jiē zhī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載,魏帝曹髦在位時,大將軍司馬昭,獨攬大權(quán),圖謀篡位,曹髦一次氣憤地對大臣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去討賊。”后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野心
《分類字錦》:宿昔皆黑
許逵別傳:薊子訓(xùn),齊人,有神術(shù)。人發(fā)白者,請子訓(xùn),但與對坐共語,宿昔間發(fā)皆黑。
分類:發(fā)
《分類字錦》:肆筆皆成(肆筆皆成)
宋高宗翰墨志: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至作尺馀大字,肆筆皆成,每不介意。至或膚腴瘦硬,山林丘壑之氣,則酒后頗有佳處,古人豈難到也。
分類:宸翰
《國語辭典》:啼笑皆非  拼音:tí xiào jiē fēi
哭笑不得。形容不知如何是好。如:「他那套無法自圓其說的歪理,讓人聽了啼笑皆非?!?/div>
《漢語大詞典》: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原指下棋時走錯一步,導(dǎo)致整盤棋都輸?shù)?。比喻對關(guān)鍵性的問題處理失當,造成整個事情的失敗。 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一章第三節(jié):“說‘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局性的,即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一著,而不是那種帶局部性的即對全局無決定意義的一著。下棋如此,戰(zhàn)爭也是如此。” 李豐祝 《解放石家莊》第二章:“要關(guān)照全局。因為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哩!”
《漢語大詞典》:一坐皆驚(一坐皆驚)
見“ 一坐盡驚 ”。
《漢語大詞典》:一坐盡驚(一坐盡驚)
謂滿座皆驚服。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币嘧鳌?一坐皆驚 ”。宋史·呂陶傳:“ 蔣堂 守 蜀 ,延多士入學(xué),親程其文,嘗得 陶 論,集諸生誦之,曰:‘此 賈誼 之文也?!?陶 時年十三,一坐皆驚?!?/div>
分類:滿座
《分類字錦》:一一皆圓(一一皆圓)
元稹善歌如貫珠賦:吟斷章而離離若間,引妙轉(zhuǎn)而一一皆圓。
分類:
《分類字錦》:衣毛皆青
增一阿含經(jīng):是時般持化作五百頭牛,衣毛皆青,在中止坐,往詣彼城。
分類:
《分類字錦》:一軍皆驚(一軍皆驚)
漢書韓信傳: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信度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自追之。居一二日,何來謁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shè)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分類:將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