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知事  拼音:zhī shì
1.曉事、懂事?!盾髯?。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商小姐見兄弟小時母子伶仃,而今長大知事,也自歡喜他。」
2.職官名。民國初年稱一縣的長官為「縣知事」。今改稱為「縣長」。
《國語辭典》:不知事  拼音:bù zhī shì
不識大體、不懂理?!?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六八回:「我是年輕不知事的人,一聽見有人告訴了,把我嚇昏了,不知方才怎樣得罪了嫂子?!?/div>
《漢語大詞典》:縣知事(縣知事)
官名。辛亥革命后廢府、州,僅設縣,置縣知事一人,為一縣的行政長官。后改稱縣長。 沈從文 《從文自傳·一個老戰(zhàn)兵》:“在我那地方,學識方面使我敬重的是我一個姨父,是個進士,辛亥后民選縣知事。”
《分類字錦》:知命知事
說苑:上謀知命,其次知事。
分類:
《國語辭典》:知事僧  拼音:zhī shì sēng
掌理寺院中一切事務的僧人?!抖鲙肪硪唬骸改撕糁律谒灰簧岷螅幸卉?,清肅可愛,生令仆取行裝而至?!?/div>
《漢語大詞典》:鹽知事(鹽知事)
“鹽運司知事”的簡稱。鹽運司的屬官,分轄某一地區(qū)的鹽場。又稱鹽場知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五回:“那后生道:‘他捐了個鹽知事,到兩 淮 候補去了?!?/div>
《國語辭典》:通知  拼音:tōng zhī
1.告知?!端疂G傳》第一九回:「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萑珪?。卷九。編審部。立局親審》:「所有生員,非系本身之事,不得代人呈稟,亦宜懸示通知?!?br />2.通曉。唐。白居易揚孝直除滑州長史制〉:「專習武經,通知吏事?!埂段拿餍∈贰返谌幕兀骸笣细镉行那按髸撼鰜淼娜?,覺得自家學問甚深,通知時務?!?br />3.機關內部各單位間有所洽辦或通知時使用的文書;內容簡單時亦可對外使用。如:「開會的通知已經發(fā)出去了?!?/div>
《漢語大詞典》:出知
出任知州、知事。 宋 方勺 泊宅編卷四:“ 彭汝礪 , 元祐 末自八座出知 江州 ,與婦翁 宋朝散 俱之官?!?宋 陸游 《中丞蔣公墓志銘》:“考試畢,公方再抗章,詔遷禮部尚書,辭不拜,出知 婺州 ?!?span id="vxzpk6v" class="book">《宋史·張雍傳》:“﹝ 張雍 ﹞充戶部使,出知 梓州 ,就命為 西川 轉運使?!?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之二:“﹝ 王公 ﹞出知 桂林 ,竟以違忤判 紹興 ,不數(shù)月而有 建寧 同知之命。”
《漢語大詞典》:行移
(1).舊時官署簽發(fā)的通知事項的文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制度:“武人多不知書,案牘、法令、書判、行移悉仰胥吏?!?明 邵璨 《香囊記·治吏》:“背律令如背《蒙求》,作行移似作對句?!?清 黃六鴻 《?;萑珪どW任·馭衙役》:“行移之體式茫然,字習生疎。”
(2).簽發(fā)公文。《元典章·臺綱一·設立憲臺各例》:“如實有寃枉,即開坐事因,行移原問官司,即早歸結改正。”《水滸傳》第二二回:“知縣本不肯行移,只要朦朧做在 唐牛兒 身上,日后自慢慢地出他。”
《國語辭典》:神遇  拼音:shén yù
心領神會,達到契合的境界?!肚f子。養(yǎng)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顾巍埌罨赌f漫錄》卷一○:「凡用筆日益習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丝梢陨裼龆豢梢匝詡饕??!?/div>
《漢語大詞典》:行知
(1).實踐其所得到的認識。 清 曾國藩 《送唐先生南歸序》:“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br />(2).公文術語。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br />(3).指通知事項的文書。《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回:“且説 黃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來,正在家里喫夜飯,忽然院上有人送來一角文書;拆開一看,正是保準過班的行知?!?/div>
《國語辭典》:公布  拼音:gōng bù
1.把法律或命令公告周知。
2.向公眾揭示某種事實。如:「他作奸犯科的罪行,被新聞界公布開來?!挂沧鳌腹肌?。
《漢語大詞典》:直歲(直歲)
佛教僧職。禪宗寺院東序六知事之一。掌營繕耕耘。 宋 王安石 《萬宗泉記》:“僧 道光 得泉之三年,直歲 善端 治屋 龍井 之西北,發(fā)土得氿泉二, 萬宗 命溝井而合焉?!?/div>
《漢語大詞典》:堂司
(1). 明 清 時中央各行政官署的泛稱。亦指各署的長官。 明 劉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jié):“凡屢次奏駁之旨,亦不曾詰責堂司?!?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自 咸豐 季年,中西重立和約,朝廷創(chuàng)設總理衙門,堂司各官,如軍機處例。” 梁啟超 《變法通議·學??傉摗?/span>:“中學不興,寧能盡各部之堂司,各省之長屬,而概用洋員以承其乏也?”
(2).佛寺中知事僧及其居所之稱。因知事司僧堂庶務,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