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安州安陸人,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廖正古弟。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哲宗元祐六年,召試館職,除正字。直聲頗著,出知常州。紹圣間,貶信州玉山監(jiān)稅,入元祐黨籍。有《竹林集》,一云有《白云》、《云溪》二集。全宋詩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州(今湖北安陸)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秘書省正字。六年,除秘閣校理(《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一二)。紹圣二年(一○九五),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入黨籍,貶監(jiān)玉山稅,卒。有《白云集》、《竹林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有傳。今錄詩七首。全宋文·卷二五三○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元豐二年進士,歷秘書省正字,出知常州。嘗居言路,因入元祐黨籍。有《白云》、《云溪》二集,已佚。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詩紀事》卷二七,《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寧崇安人,字醉翁。通六經(jīng),尤精《春秋》,嘗游朱熹門,辨難學(xué)術(shù)。人稱竹林先生。全宋文·卷六二一二
翁易,字粹翁,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通六經(jīng),尤長《春秋》。游朱熹門,講明義理,往復(fù)辨難,悉究其旨。晚歲授徒竹林精舍,人稱竹林先生。見《萬姓統(tǒng)譜》卷一,《閩中理學(xué)源流考》卷二五。
人物簡介
張翼,字性之,號竹林,儀徵(今屬江蘇)人。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進士,調(diào)楚州州學(xué)教授(清光緒《儀徵縣志》卷二七、三六)。全宋文·卷七○四○
張翼,寧宗時真州(今江蘇儀徵)人,嘗為州學(xué)教授。
人物簡介
【生卒】:1185—?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季昭,改字季汲,號竹林愚隱。寧宗嘉定十年進士。累官大理評事。理宗即位,上疏論齊王事,忤史彌遠,為御史所劾,削籍羈管象州,貶欽州卒。度宗初追謚剛簡。全宋詩
胡夢昱(一一八五~一二二六),字季昭,又字季汲,號竹林愚隱,吉水(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歷南安縣、都昌縣主簿。中大法科,授峽州司法參軍。除大理評事。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上疏訟濟王冤,謫象州羈管。二年,移欽州,未行而卒。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追謚剛簡。有《象臺集》六卷、《竹林愚隱集》一卷。事見《象臺首末》卷二《行述》,清光緒《吉水縣志》卷三二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七四二二
胡夢昱(一一八五——一二二六),字季昭,一字季汲,號竹林漁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嘉定十年登進士第,歷南安、都昌二縣主簿。中大法科,授峽州司法,除大理評事。屢上言時事,言辭剴切。史彌遠專權(quán),扶立理宗。寶慶元年,湖州人潘壬等謀立濟王竑,彌遠逼死竑,追奪王爵。夢昱上書力辯濟王之不幸,乞追贈褒崇,又貽書史彌遠。彌遠大怒,御史承風(fēng)劾夢昱黨附叛逆,與洪咨夔并逐,夢昱削籍羈管象州,病死于貶所。咸淳中追謚剛節(jié)。事跡見其子知柔所編《象臺首末》卷二《行述》。
人物簡介
【介紹】: 元嘉興人,字宗遠,號竹林處士。博學(xué)通五經(jīng)。元末不仕,與楊維楨輩相倡和。有《竹林集》。
人物簡介
日焌,日烜子,謚仁王。 南翁夢錄:仁王既傳位世子,乃出家修行,刻苦精進,為一方祖師。庵居安子山紫霄峰,自號竹林大士。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安南王日烜世子。襲位,自號竹林大士。薨,謚仁王。有香海印集。
人物簡介
【生卒】:1418—1491 【介紹】: 明宗室,號竹林懶仙。朱權(quán)孫。正統(tǒng)十四年襲寧王位。性孤僻多疑,與臨川、弋陽二王交惡,乃梅陷之,致二人皆被奪爵。工書善畫。卒謚靖。有《松石軒詩評》。
人物簡介
字顓愚,霸州人。有《紫竹林集》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六
釋觀衡,字顓愚。姓趙氏,霸人也。家世農(nóng)業(yè),母夢大士攜童子入門,亟取抱之,遂生衡。性端凝,不好嬉戲。七歲從鄉(xiāng)塾讀,能通字義。質(zhì)邁凡儕,顧喜近桑門,不樂章句。年十二,即蔬食自持,常念觀世音號,自在流露,若出于不自知。漸有超塵之思,講于父母不之許,乃潛逸。途遇五臺山圓炤寺惠仁,皈依求度,止于沙村,棲遲五載。年十八,詣五臺清涼山師子窟,參空印,令居侍寮,親授經(jīng)典。敷繹旨要,迎刃而解,如是三年,無間寒暑。萬歷庚子,年二十二,隨印至北京,侍楞嚴講席,進菩薩戒,參達觀。后歷齊魯吳越,叩雪浪、云棲二師。至天臺華頂峰,喜其孤迥,結(jié)庵獨處,讀《楞嚴經(jīng)》,豁然融徹。癸卯春,至雙徑訪樂愚,尋過金陵,休夏長干。秋游九華,冬上匡山,卜靜乾罡嶺,苒荏數(shù)秋。嘗月夜經(jīng)行,忽焉省悟。遂下嶺,禮育王舍利。復(fù)渡海。丁未再至天臺。入閩,游武夷古寺。戊申夏,自瑞金入粵,游南華,冬進曹溪。己酉夏,見憨山于端州。秋登南岳,遂卜居石廩峰,誤食草烏而病。壬子春,紫蘿劉居士迎入荼陵,養(yǎng)疾云陽。冬講《楞嚴》,釋論朗徹,聽者百馀人,風(fēng)紀肅然。甲寅,過邵陵,車自心居士延居無念閣。丙辰,年三十八,邵陵諸檀那于雙清磯后,首辟荊棘,創(chuàng)建禪林,顏曰五臺,不忘厥初。經(jīng)語佛聲,朗朗動聽,啟人信心,見聞隨喜,大生歡悅。丁巳紫陽梁五峰,施以己宅,助建靜室,堂閣廚庫,次苐落成,鄭太史為題曰耑山蘭若。地靜人幽,闡志撰述,是夏著《心經(jīng)小談》。戊午春,集《律儀常軌》及《律學(xué)知要》。夏四月說戒,立《圓通懺法》一卷,并《戒壇規(guī)則》。壬戌作《中庸說白》及《天主說辯》。癸亥,年四十五,作述志詩,自道其生平甚悉,詩具集中。又以此方教體,在音與聞,舍聞無音,舍音無教,因述《禮觀音儀》一卷,率眾薰脩,得真實行者十五人,是則合音聞而為教體,即音聞而歸圣性也。又著《金剛四依解》。丁卯,作《禮佛發(fā)愿儀》。己巳,著《首楞嚴經(jīng)懸談》。辛未,著《金剛般若略談》。門人集所著,刻之成帙,衡名之曰《閉門語》。壬申,著《楞嚴四依解》。甲戌秋,泛舟之武陵,詣德山,禮鑒大師塔,憩于乾明寺。常德榮王迎衡,于梅園說戒。冬至湘潭,居法寶庵。乙亥秋,去攸縣,歷云陽,過吉州,禮青原大師塔。丁丑春,之吉安城,理舟楫,詣匡山,掃憨山師塔。秋下匡山,登云居,禮祖塔,主人味白請主法,不許,乃去云門。疾作,憩甘露庵,熊給諫青嶼,與山中僧眾,合詞堅請。九月朔,入云居方丈。以禪堂久廢,躬親畚插。更建靜室,筑羅漢堂。期年之間,楝宇一新。是時衡年已六十馀矣。辛巳秋七月,赴吉州劉孝則翰撰青原祖庭之請,九月至青原。說戒結(jié)制,法席甚隆。壬午秋復(fù)歸云居,筑橋于南溪,曰“安樂橋”,下鐫隱語,有“再遇游鮮主蓋豆函”八字,人莫之識。甲申,金陵士夫迎主石城清涼寺法席。時燕京已陷,明主死之。五月,建薦思宗烈皇帝及后妃諸臣道場。冬十月,得竹林于金陵城北,欲避煩囂,卓錫此間,號曰紫竹林。更建禪堂及殿寮靜室。丙戌,弘戒天界寺,得新學(xué)百七十七人。五月三日疾增劇,命弟子音乘等攝林中事。四日招眾居士謝別,六日端坐而逝,年六十有八。丁亥九月奉靈龕,詣云居建塔。衡廣顙豐頤,平頂大耳,脩髯如戟,短發(fā)覆肩,歲一剃落。目光炯炯,學(xué)者見之不威而嚴。初侍空印,宗賢首,而禪宗印可于憨山。立法不為崖岸,不分門戶,田夫牧童,禮不異節(jié),故所至香花爭迎。于《楞嚴》宗旨得最上正覺,所作法語偈頌包舉深宏,今所見者有《語錄》三十卷,而詩頌書疏附之。弟子音乘為編年譜。
人物簡介
張三就(16世紀—17世紀),號竹林,河南懷慶府修武縣人。張三就是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獲授朝城知縣,任滿后考授報最,調(diào)任聊城知縣,代理范縣事務(wù),三地都建祠祭祀他,崇禎十年(1637年)升為兵部主事,丁憂歸鄉(xiāng)。十三年起補禮部主客司主事。有著《瑯玕館集》、《讞讀焚馀政略》等書十卷行世。
人物簡介
【生卒】:1734—1796 【介紹】: 清浙江海鹽人,字師衡,號半桐,晚號竹林村學(xué)究。喜考證經(jīng)籍古金石刻。工詩古文,尤擅長隸書,為時所稱。有《唐隸辨》。
人物簡介
顧敏燕,網(wǎng)名竹林晨溪,筆名溪行子,女,1972年5月生,江蘇常熟人。詩為知已畫為友。與山水草木親近,共春花啼鳥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