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7詞典 7分類詞匯 30
《國語辭典》:銜環(huán)結(jié)草(銜環(huán)結(jié)草)  拼音:xián huán jié cǎo
比喻感恩圖報。參見「結(jié)草銜環(huán)」條?!缎咽篮阊浴>硪痪?。白玉娘忍苦成夫》:「大恩未報,刻刻于懷。銜環(huán)結(jié)草,生死不負?!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八:「既蒙壯士不棄小人時,乞?qū)⑼斜娙税欣钜娺€,早回家鄉(xiāng),誓當銜環(huán)結(jié)草。」
《漢語大詞典》:小兇
(1).謂危敗而未至死滅之象。國語·越語下:“天節(jié)不遠,五年復反。小兇則近,大兇則遠。” 韋昭 注:“小兇,謂危?。淮髢?,謂死滅?!眳⒁姟?大兇 ”。
(2).指不甚嚴重的災荒。管子·八觀:“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兇,小兇三年而大兇?!眳⒁姟?大兇 ”。
《國語辭典》:大兇  拼音:dà xiōng
1.主兇,最惡的人。唐。陳鴻《長恨傳》:「明年,大兇歸元,大駕還都。」
2.大荒年?!吨芏Y。春官。大司樂》:「大禮,大兇?!骨?。莊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先外祖家素不潤,歷年饑,大兇,益窘乏?!?/div>
分類:大兇兇禍
《國語辭典》:死日生年  拼音:sǐ rì shēng nián
雖至死日,仍與活著時一般。多用作對上級的感恩之詞。唐。魏徵〈十漸疏〉:「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
《國語辭典》:死生之交  拼音:sǐ shēng zhī jiāo
情誼深厚、至死不渝的朋友。如:「歷經(jīng)幾次的患難與共之后,他倆已成為死生之交了?!埂队魇烂餮浴>戆?。吳保安棄家贖友》:「因謂保安曰:『下官常聞古人有死生之交,今親見之足下矣。』」
《國語辭典》:死而后止(死而后止)  拼音:sǐ ér hòu zhǐ
竭盡所能效力,至死方才停止?!秶Z。晉語》:「夫二子之良,將勤營其君,復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來。」也作「死而后已」。
《國語辭典》:尾生之信  拼音:wěi shēng zhī xìn
比喻堅守信約,至死不渝或固執(zhí)而不知變通的守信。參見「尾生抱柱」條。《淮南子。說林》:「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div>
《國語辭典》:終天抱恨(終天抱恨)  拼音:zhōng tiān bào hèn
心里懷著憾恨,至死都無法釋懷。《群音類選。官腔類。卷八。玉玦記。自經(jīng)反魂》:「只怕從前玉玦無憑,真成薄命,也落得個不虧名行,淚盈盈,料此身終天抱恨幽冥?!挂沧鳌副Ш藿K天」。
《國語辭典》:保辜限  拼音:bǎo gū xiàn
清朝時,毆傷人未至死,官府會立下一定的觀察期限保護傷者。如果傷者在期限內(nèi)死亡,視為因傷致死,此期限稱為「保辜限」。
《漢語大詞典》:魂壓怒濤(魂壓怒濤)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 伍子胥 ﹞遂伏劍而死, 吳王 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 江 中…… 子胥 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后因以“魂壓怒濤”稱頌 子胥 忠心赤膽,至死不渝。 明 高啟 《謁伍相祠》詩:“魂壓怒濤翻白浪,劍埋寃血起腥風?!眳㈤?span id="axkx66j" class="book">《太平廣記》卷二九一引《錢塘志·伍子胥》
《漢語大詞典》:生死無貳(生死無貳)
至死無異心。表示堅定。《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立憲與外交之關(guān)系》:“自后屢與外人交鬨,百舉而百不勝,始微有悟於外人之籌餉則輸將恐后,陷陣則生死無貳,其所以致勝於我者,殆不盡由船堅炮利之故?!?/div>
《漢語大詞典》:生生死死
猶言一輩子。謂從生至死。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寬 復灑泣訴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曰:‘儻伊父母必欲歸,且隨其主母起居耳?!?賀敬之 《放歌集·向秀麗》:“一人唱呵千萬人和--生生死死為祖國!”
《國語辭典》:生死不渝  拼音:shēng sǐ bù yú
不論是活著或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心志堅貞不移。如:「這生死不渝的感情支持他倆共同度過生命里許多難關(guān)?!?/div>
分類:至死
《漢語大詞典》:誓死不貳(誓死不貳)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志堅定專一。宋書·鄧琬傳:“宜速處分,為一戰(zhàn)之資,當停據(jù) 盆城 ,誓死不貳?!币嘧鳌?誓死不二 ”。 魯迅 《華蓋集·夏三蟲》:“被吃者也無須在被吃之前,先承認自己之理應被吃,心悅誠服,誓死不二?!?/div>
《漢語大詞典》:誓死不渝
立誓至死不變。 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上裴相乞討黃賊狀》:“陳力之志,誓死不渝。”
分類:立誓至死
《漢語大詞典》:警跡人(警跡人)
元 制,凡犯盜竊或強盜初犯、罪不至死者,在其項、臂刺字,列入特殊戶籍,加以監(jiān)督,稱之為“警跡人”。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二折:“那里有刺了臂的 王仲宣 ,黥了額的 司馬遷 ,那里有警跡人 賈生 、 子建 ?!?span id="q5n0kcf" class="book">《元史·刑法志二》:“諸有司承告被盜,輒將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卻獲正賊者,正問官笞五十七,解職。”亦省稱“ 警跡 ”。 元 黃溍 《青陽縣尹徐君墓志銘》:“有僧某者,通民婦,為其夫所擊毆而銜之。適有遭劫殺者,賊弗得,僧為飛書誣其夫及有他怨隙者七人,故以書墮邏卒家。七人中或以罪黥,卒得之曰:‘此警跡也。’因捕治不疑。君察其寃。”參閱元史·刑法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