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70
典故
8
詞典
7
分類詞匯
41
其它
14
共41,分3頁顯示
1
2
3
2
3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登樓
荊門
陜服
西荊
荊州
荊南
荊楚
雅量
識荊
蠻荊
墮淚碑
三荊
酉陽
羊陸
瞻韓
《國語辭典》:
登樓(登樓)
拼音:
dēng lóu
上樓。明。凌濛初《紅拂記》第四出:「俺這里吹簫剛?cè)胧?,他那邊發(fā)篋早登樓?!埂段拿餍∈贰返谝涣兀骸赋献叩酱笥^樓底下,認(rèn)得是爿茶館,遂即邁步登樓?!?/div>
分類:
上御
王粲
赦免
避亂
囚徒
荊州
帝王
大赦
思?xì)w
儀式
《漢語大詞典》:
登樓賦(登樓賦)
賦篇名。 漢 末 王粲 作。
《
文選·王粲〈登樓賦〉
》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劉良 注引
《
魏志
》
:“ 王粲 , 山陽 高平 人也。少而聰惠有大才,仕為侍中。時 董卓 作亂, 仲宣 避難 荊州 ,依 劉表 ,遂登 江陵 城樓,因懷舊而有此作,述其進(jìn)退危懼之情也。”舊時常作為文人思鄉(xiāng)、懷才不遇的典故。 唐
劉滄
《汶陽客舍》
詩:“思鄉(xiāng)每讀
《登樓賦》
,對月空吟
《叩角歌》
?!?元
曹之謙
《送王仲通》
詩:“懷鄉(xiāng)不作
《登樓賦》
,佐府真為入幕賓?!?清
趙翼
《寄答老友莊似撰》
詩:“游蹤 王粲
《登樓賦》
,近局 陶公 漉酒巾?!?/div>
分類:
賦篇名
王粲
時常
為文
文人
懷才不遇
《國語辭典》:
荊門(荊門)
拼音:
jīng mén
1.用木柴做成的門。南朝梁。陶弘景〈尋山志〉:「荊門晝掩,蓬戶夜開?!?br />2.山名。(1)位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與虎牙山相對。形勢險(xiǎn)要,自古為重要關(guān)塞。(2)位于湖北省荊門縣南。
3.縣名。位于湖北省境中部,介于漳水、漢水之間,荊山山脈東南。
分類:
荊門
山名
柴門
荊州
湖北
西北
長江
南岸
《漢語大詞典》:
陜服(陝服)
指古 荊州 地。
《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初, 沈攸之 跋扈上流,稱亂 陜服 。” 呂向 注:“上流, 荊州 也。時 攸之 為 荊州 刺史, 宋順帝 即位,起兵作亂。時以 荊州 比 陜州 ,為分 陜 之望也,如侯、甸之服,故云 陜 服也?!?唐
蔡希寂
《陜中作》
詩:“西別 秦 關(guān)近,東行 陜 服長?!?/div>
分類:
荊州
《漢語大詞典》:
西荊
(1).指 荊楚 西部地區(qū)。
《
魏書·李崇傳
》
:“進(jìn)討 西荊 ,諸蠻悉降。”
(2).指 荊州 。
《
文選·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作〉詩
》
:“如何舍此去,遙遙至 西荊 。” 李善 注:“ 西荊州 也。時京都在東,故謂 荊州 為西?!?br />(3). 楚 舞。
《
文選·張衡〈南都賦〉
》
:“結(jié)
《九秋》
之增傷,怨
《西荊》
之折盤。” 李善 注:“古樂府有
《歷九秋妾薄相行》
,歌辭曰:‘ 齊 謳 楚 舞紛紛,歌聲上徹青云?!?西荊 即 楚 舞也。”
分類:
荊州
荊楚
西部
地區(qū)
《國語辭典》:
荊州(荊州)
拼音:
jīng zhōu
地名:(1)古九州之一。今湖南、湖北及四川舊遵義、重慶二府,貴州舊思南、銅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廣西的全縣、廣東的連縣,皆屬其地。(2)湖北省舊府名。明、清時設(shè)置,治所在今江陵縣。今湖北省宜都縣到監(jiān)利縣的長江流域?yàn)槠漭牼场?3)漢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處長江中游,三國至南北朝時代是政治、軍事的重地。轄地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分類:
荊州
荊山
長史
衡山
為時
推重
十三
刺史
史部
《國語辭典》:
識荊(識荊)
拼音:
shì jīng
語本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以識荊指初次見面或見到平素所仰慕的人。明。朱權(quán)《卓文君》第二折:「久聞大德,未遂識荊,辱顧寒居,光輝蓬蓽?!埂毒劳ㄑ?。卷二八。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夜來多蒙小乙官人應(yīng)付周全,識荊之初,甚是感激不淺?!挂沧鳌缸R韓」。
分類:
荊州
當(dāng)時
長史
《國語辭典》:
荊南(荊南)
拼音:
jīng nán
朝代名。(西元924~963)五代十國之一,高季興所建。有今湖北江陵、秭歸、西陵等縣之地。也稱為「南平」。
分類:
荊州
十國
南方
后梁
荊南
方鎮(zhèn)
《國語辭典》:
荊楚(荊楚)
拼音:
jīng chǔ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位于荊州,故稱為「荊楚」?!对娊?jīng)。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
分類:
荊楚
木名
刑杖
荊州
地區(qū)
《國語辭典》:
雅量
拼音:
yǎ liàng
1.從容恢宏的氣度。《晉書。卷一二一。李壽載記》:「敏而好學(xué),雅量豁然,少尚禮容,異于李氏諸子?!埂度龂萘x》第四五回:「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詞所能動也?!?br />2.稱人擅長飲酒為「雅量」。如:「他頗有雅量,每逢交際應(yīng)酬,公司一定派他參加。」
分類:
宏大
荊州
氣度
劉表
好酒
《國語辭典》:
識荊(識荊)
拼音:
shì jīng
語本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购笠宰R荊指初次見面或見到平素所仰慕的人。明。朱權(quán)《卓文君》第二折:「久聞大德,未遂識荊,辱顧寒居,光輝蓬蓽。」《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夜來多蒙小乙官人應(yīng)付周全,識荊之初,甚是感激不淺?!挂沧鳌缸R韓」。
分類:
荊州
當(dāng)時
長史
《漢語大詞典》:
蠻荊(蠻荊)
古代稱 長江 流域中部 荊州 地區(qū),即 春秋 楚國 的地方。亦指這一地區(qū)的人。
《詩·小雅·采芑》
:“蠢爾 蠻荊 ,大邦為讎?!?朱熹 集傳:“ 蠻荊 , 荊州 之蠻也?!?span id="tkhkytj" class="book">《
后漢書·李膺傳
》:“ 緄 前討 蠻荊 ,均 吉甫 之功。” 宋
歐陽修
《金雞》
詩:“ 蠻荊 鮮人秀,厥美為物怪?!?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第二篇序說:“一直到 周宣王 的時候, 長江 流域的中部都還是所謂 蠻荊 ,所謂南蠻?!?/div>
分類:
長江
流域
域中
荊州
地區(qū)
《漢語大詞典》:
墮淚碑(墮淚碑)
晉 羊祜 都督 荊州 諸軍事,駐 襄陽 。死后,其部屬在 峴山 祜 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 杜預(yù) 因稱此碑為墮淚碑。見
《北堂書鈔》
卷一○二引
《荊州圖記》
、
《晉書·羊祜傳》
。 唐
李白
《襄陽曲》
:“ 峴山 臨 漢江 ,水淥沙如雪,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 宋
范仲淹
《寄題峴山羊公祠堂》
詩:“于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 清
錢謙益
《送林自名憲使歸閩》
詩之一:“獨(dú)有 君山 石,猶存墮淚碑?!?/div>
分類:
羊祜
都督
荊州
諸軍
軍事
襄陽
《國語辭典》:
三荊(三荊)
拼音:
sān jīng
1.地名。后魏時置荊州于穰縣(今河南省鄧縣),置南荊州于安昌(今河南省確山縣),置東荊州于沘陽(今河南省沘陽縣),合稱為「三荊」。
2.一棵有三分枝的荊樹。比喻同胞手足。晉。
陸機(jī)
〈
豫章行
〉:「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div>
分類:
詩文
一株
荊樹
荊州
同胞兄弟
河南
北魏
《漢語大詞典》:
酉陽(酉陽)
古 荊州 山名。即 小酉山 ,在今 湖南省 沅陵縣 境西北。
《
太平御覽
》
卷四九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荊州記》
:“ 小酉山 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 秦 人於此而學(xué),因留之?!焙笠蛞浴坝详枴苯柚競魇老∫姷墓偶?。 清
錢謙益
《毛子晉六十壽序》
:“頌其書則 酉陽 羽陵 。”
分類:
荊州
山名
小酉
酉山
湖南
沅陵縣
《漢語大詞典》:
羊陸(羊陸)
晉 羊祜 都督 荊州 諸軍事,與 吳 將 陸抗 對峙,二人互無疑忌,使命交通,友好往來,為后人所稱許。事見
《
晉書·羊祜傳
》
。 明 張煌言
《答趙安撫書》
:“不佞與執(zhí)事輩從容 羊 陸 之交,往來 僑 肸 之好?!?羅正緯
《灤州革命先烈事略·吳祿貞》
:“ 祿貞 與 齋藤 劃 鴨緑江 而守。 齋藤 曾充士官學(xué)校教師,與 祿貞 有師弟誼,尊酒往還,不減當(dāng)年 羊 陸 ?!?/div>
分類:
羊祜
都督
荊州
諸軍
軍事
陸抗
《漢語大詞典》:
瞻韓(瞻韓)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
:“ 白 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 韓荊州 ?!瘟钊酥澳揭恢劣诖艘?!” 唐 韓朝宗 曾作 荊州 長史,喜拔用后進(jìn),為時人所重。后因以“瞻韓”為初見面的敬詞,意謂久欲相識。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玉公子》
:“ 韋 登堂展拜曰:‘久冀瞻 韓 ,無緣御 李 ,茲獲披覩,實(shí)慰夙心?!?續(xù)范亭
《延安五老》
詩:“只有 董老 未瞻 韓 ,參政會上一支柱。讜論一發(fā)四座驚,各黨各派齊擁護(hù)?!?/div>
分類:
荊州
長史
后進(jìn)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