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3詞典 4分類詞匯 29
《國語辭典》:被論人(被論人)  拼音:bèi lùn rén
訴訟中的被告。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三折:「為甚么將原告人倒監(jiān)押?哎!你個(gè)被論人莫驚諕。」元。鄭光祖《周公攝政》第四折:「如今被論人當(dāng)了罪責(zé),不想那元吉人安然在?!?/div>
分類:被告
《國語辭典》:被告  拼音:bèi gào
被人起訴而為訴訟當(dāng)事人。與原告相對(duì)。《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生就討過筆硯,寫了息詞,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進(jìn)府里來?!埂独蠚堄斡浂帯返谄呋兀骸覆贿^被告一口咬定,須要老兄到一到案就了結(jié)的。」
《國語辭典》:自白  拼音:zì bó
1.表明個(gè)人意向?!妒酚?。卷一○六。吳王濞傳》:「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2.指被告對(duì)于自己所為之犯罪事實(shí),在偵查或?qū)徟兄邢蛴袀刹榛驅(qū)徟新殭?quán)之人坦白陳述。
《國語辭典》:兩造(兩造)  拼音:liǎng zào
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段拿餍∈贰返谝蝗兀骸竻s說武昌府知府當(dāng)時(shí)聽了兩造的話,心下思量,萬想不到果真總督大人還要當(dāng)當(dāng)?!挂沧鳌竷刹堋?。
《國語辭典》:人犯  拼音:rén fàn
罪犯及案情的關(guān)系人?!度龂萘x》第一○七回:「亦將桓范等皆下獄,然后押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斬于市曹?!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知縣拿汪錫,汪錫早已逃了,做個(gè)廣捕,疊成文卷,連人犯解府?!?/div>
《漢語大詞典》:五辭(五辭)
亦作“ 五詞 ”。 謂訴訟時(shí)原告被告雙方的述詞。《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 孔穎達(dá) 疏:“凡斷獄者,必令囚之與證,兩皆來至,囚證具備,取其言語……乃據(jù)辭定罪,與眾獄官共聽其辭,觀其犯狀,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宮剕?!币徽f,猶言五聽。 孫星衍 疏:“五辭,即五聽也。《周禮·小司寇》職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清 潘檉章 《虎林軍營唱和》:“ 吳關(guān) 一路作羈纍,棘木庭前聽五詞?!?/div>
《漢語大詞典》:三曹
(1).文學(xué)史上對(duì) 三國 魏 曹操 及其子 曹丕 、 曹植 的合稱。 明 胡應(yīng)麟 詩藪·古詩上:“取樂府之格於兩 漢 ,取樂府之材於三 曹 ,以三 曹 語入兩 漢 調(diào),而渾融無跡,會(huì)於《騷》《雅》。” 清 王士禛 帶經(jīng)堂詩話·外紀(jì)·答問:“三 曹 樂府,多以起句首二字命題?!?br />(2).指訴訟中的原告、被告、證人。審案時(shí),三方的人同時(shí)到場,進(jìn)行對(duì)證,謂之“三曹對(duì)案”。《西游記》第十回:“ 秦廣大王 即差鬼使催請(qǐng)陛下,要三曹對(duì)案?!?span id="omokheg" class="book">《冷眼觀》第二四回:“我倘死而有知,好與他在閻王殿前三曹對(duì)案,也省得日后再有倚命自誤的人?!?/div>
《漢語大詞典》:兩曹
原告與被告。也作“兩造”
分類:原告被告
《國語辭典》:被告  拼音:bèi gào
被人起訴而為訴訟當(dāng)事人。與原告相對(duì)?!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二生就討過筆硯,寫了息詞,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進(jìn)府里來。」《老殘游記二編》第七回:「不過被告一口咬定,須要老兄到一到案就了結(jié)的?!?/div>
《漢語大詞典》:原被
原告和被告的簡縮合稱。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二折:“我做官人單愛鈔,不問原被都只要。”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げ罹小?/span>:“原被俱不放鬆?!?/div>
《國語辭典》:取?! ?span id="y6p5o05" class='label'>拼音:qǔ bǎo
請(qǐng)人擔(dān)保作證?!侗笔?。卷三十四。宋繇傳》:「局內(nèi)降人左澤等為京畿送省,令取保放出。」《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其馀夥計(jì),取保開釋?!?/div>
《國語辭典》:刑求  拼音:xíng qiú
在犯罪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嫌疑犯或被告遭到司法警察、情治單位人員以各種粗暴的手段逼問口供。如:「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以刑求取得的犯罪嫌疑犯自白,不得做為犯罪證據(jù)?!?/div>
《漢語大詞典》:辜限
古刑律規(guī)定,凡毆人致傷,官府立限,責(zé)令被告為傷者治療,其限期稱“辜限”。 宋 司馬光 《乞不貸故斗殺札子》:“凡人因忿相爭,迭相毆擊,其意豈皆在于殺,但一人于辜限內(nèi)死,則彼一人須當(dāng)償命。” 宋 樓鑰 《繳泉州吳凈黨罪案》:“以枕背打 許應(yīng)遂 額中心一下……傷重,于辜限內(nèi)身死?!?span id="nwnpcjw" class="book">《元典章·刑部四·斗殺》:“ 平陽路 娼女 白要奴 ,因與 小鄭 相爭,捽扯官宿,於本人右手中指上咬傷,辜限外身死?!眳⒁姟?保辜 ”。
《漢語大詞典》:保辜
古代刑律規(guī)定,凡打人致傷,官府視情節(jié)立下期限,責(zé)令被告為傷者治療。如傷者在期限內(nèi)因傷致死,以死罪論;不死,以傷人論。叫做保辜。急就篇卷四:“疻痏保辜謕呼號(hào)。” 顏師古 注:“保辜者,各隨其狀輕重,令毆者以日數(shù)保之,限內(nèi)致死,則坐重辜也?!?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折:“你道我家狗咬著你,眾街坊試看咱。若是我家狗咬他,我便寫與你保辜文書;若不曾咬著,你便陪我缸來?!?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被毆傷風(fēng)方:“ 紀(jì)文達(dá) 師又曰:‘凡被毆后以傷風(fēng)致死者,在保辜限內(nèi),於律不能不擬抵?!眳㈤?span id="zszwigc" class="book">《唐律疏義·斗訟·保辜》。
《漢語大詞典》:指供
審訊人員指定被告按主觀性審判意圖招供
證人指出案犯特征,提供有關(guān)證據(jù)。例如:指供是審判的一個(gè)重要環(huán)節(jié)。
《漢語大詞典》:兩牘(兩牘)
指原告之訴狀和被告之答辯狀。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ち钍健?/span>:“兩牘當(dāng)前,殊難黑白。”
《國語辭典》:原訴(原訴)  拼音:yuán sù
在訴訟過程中,當(dāng)被告對(duì)原告提出反訴時(shí),則稱原告提起的訴訟為「原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