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分類詞匯 4
《國語辭典》:警備(警備)  拼音:jǐng bèi
1.警戒守備?!稘h書。卷七○。陳湯傳》:「南郡獻(xiàn)白虎,邊陲無警備。」也作「警守」。
2.軍警機(jī)關(guān)基于國家安全,維護(hù)社會(huì)秩序,防止意外災(zāi)害事變等,所施行的警戒防備。
《漢語大詞典》:儆備(儆備)
警戒防備。左傳·成公十六年:“公待於 壞隤 ,申宮儆備,設(shè)守而后行?!?span id="h2lok7l" class="book">《后漢書·西羌傳》:“又?jǐn)?shù)遣使驛通動(dòng)靜,使塞外 羌夷 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備?!?span id="azb7b0b"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 尹子奇 益兵圍 睢陽 益急, 張巡 於城中夜鳴鼓嚴(yán)隊(duì),若將出擊者,賊聞之,達(dá)旦儆備。既明, 巡 乃寢兵絶鼓?!?span id="fdgqxl2" class="book">《明史·宦官傳二·魏忠賢》:“王素稔 忠賢 惡,深自儆備,其黨自危。”
《漢語大詞典》:備戒(備戒)
(1).儆誡。禮記·樂記:“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鄭玄 注:“備戒,擊鼓警眾。”《孔子家語·辯樂》作“備誡”。
(2).戒備;警戒防備。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備戒不虞,綢繆未雨。”
《漢語大詞典》:誡防(誡防)
警戒防備。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三:“此條中多説上落及宣漏諸事,全是欲嚴(yán)相誡防,恐脫言説,便致譴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