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說一切智
【佛學大辭典】
(雜語)無量壽經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為說一切智愿。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愿之意,謂欲往生我國土者,宜悉隨順佛智而演說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參見:一切智)附錄。
一切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于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總義,則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雇怯髌吩唬骸笧榉鹨磺兄牵敯l(fā)大精進?!谷释踅浵略唬骸笣M足無漏界,常凈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怪姓撌杈拍┰唬骸钢磺蟹ǎ磺兄??!谷A嚴經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論云:如函大蓋亦大,還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勾问緞e義,則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華經義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雇唬骸敢磺兄钦?,謂空智也?!怪嵌日摱咴唬骸刚撘磺蟹N智之差別,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勾蟪肆x章十曰:「舉六種之差別,又以名聲聞緣覺之智?!怪嵌日摱咴唬骸负笃分蟹鹫f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智之一。(參見:三智)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一字不說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雖說八萬四千之法。而佛自證之法,則非可以言說說。又所說之諸教,有本來法性,而非為佛之創(chuàng)說。此義謂之一字不說。四卷楞伽經三曰:「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七卷楞伽經四曰:「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我于某夜。成最正覺。乃至某夜當入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語。佛言: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說。云何二法。謂自證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證法。謂諸佛所證。我亦同證。不增不減。證智所行。離言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謂法本性。如金等在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菇饎偨浽唬骸疙毱刑幔∮谝馊绾?,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雇浽唬骸溉羧搜匀鐏碛兴f法,即為謗佛?!?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雖對世人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所說都是親證之境,不是言語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說之法,本來如是,非佛創(chuàng)說或是說了之后才有,如此說同未說,故說一字不說。
一說部
【佛學大辭典】
(流派)又曰執(zhí)一語言部。梵名猗柯毗毗與婆訶利柯Ekavyavaha%rika,又Ekabyohara,或作鞞婆訶羅。小乘二十部之一。為佛滅二百年頃,由大眾部中分裂之一派。從大眾部現(xiàn)在有體過未無體之說而出。立一切法無有實體但有假名之說。故有此名。異部宗輪論,謂此部之說,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名即說也。意謂諸法為唯一之假名。無體可得。即乖于本旨。所以分別名一說部。從所立為名也。慈恩及賢首分小乘二十部為六宗,名此部為諸法但名宗。判為分通大乘。文殊問經卷下注執(zhí)一語言曰:「所執(zhí)與僧祇同,故言一也?!闺m然,非也。何則,若其所執(zhí),與大眾部(僧祇)之本旨相同,則無立別部之必要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執(zhí)一語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滅后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流派。
七佛說偈
【佛學大辭典】
(雜語)景德傳燈錄一,謂過去之七佛各舉得法之偈,謂之七佛之說偈。此七佛之說偈不知出何經典,是寶林傳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釋門正統(tǒng)四痛斥之。
七佛所說神咒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之略名。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四卷,晉代失譯。說七佛八菩薩各神咒。
九會說
【佛學大辭典】
(雜語)佛說華嚴經,依舊譯六十卷經,則為七處八會,依新譯八十卷經則為七處九會也。(參見:華嚴經)
十九說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三十三身十九說法)
十說三世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世)
三世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三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世者遷流之義。有為之事物,一剎那之間,亦不止,生了直滅。因之謂來生為未來世,生了為現(xiàn)在世,滅了為過去世。此于事物遷流上,假立三種之世。離事物別無世之實體也。又三世有就時就法二種,若為時之經過之三世,則過去為前,未來為后,其次第為過現(xiàn)未。即十二緣起之次第也。若為法之生起之三世,則未來為前,過去為后。是為未現(xiàn)過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現(xiàn))、后滅(過)之次第也。猶如未至名為前路,已往名為后路。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寶積經九十四曰:「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xiàn)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xiàn)在世?!?br />【佛學常見辭匯】
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xiàn)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世界之世,向久遠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是謂三世。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三際,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世即遷流之義,亦隔別之義也。
〔一、過去世〕,謂善惡諸行,已起、已生、已轉、已聚集、已出現(xiàn),落謝變滅,過去所攝,是名過去世。
〔二、未來世〕,謂善惡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現(xiàn),未來所攝,是名未來世。
〔三、現(xiàn)在世〕,謂善惡諸行,現(xiàn)起、現(xiàn)生、現(xiàn)聚集、現(xiàn)出現(xiàn),未轉、未謝、未滅,現(xiàn)在所攝,是名現(xiàn)在世。
三十三身十九說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華經普門品記觀音現(xiàn)種種之身而說法。其中化現(xiàn)之身有三十三,說法二字有十九次。
三根坐禪說
【佛學大辭典】
(書名)日本瑩山著。附于坐禪用心記之后。入大藏經。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實叉難陀譯。普賢菩薩說見佛之法。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失譯。
大圣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失譯。
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