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274—346 【介紹】: 東晉吳郡吳人,字長始。司馬睿鎮(zhèn)江東,命為參軍。東晉建,王敦請為從事中郎。敦謀逆,命出軍,不從。敦平,除太子中庶子,出為義興太守。成帝咸和二年蘇峻反,眾御之,峻平,論功,眾與蔡謨,俱表相讓,論者美之。封鄱陽縣伯,拜丹楊尹,累遷尚書仆射。卒謚靖。
人物簡介
【生卒】:385—415 【介紹】: 東晉末平昌安丘人。世居京口。東晉安帝義熙年間,劉裕(宋武帝)東伐孫恩,以懷玉為建武司馬。從平京城,定建業(yè),以功封鄱陽縣侯。盧循逼京邑,懷玉連戰(zhàn)有功,為中軍咨議參軍。循平,又封陽豐縣男。位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人物簡介
【生卒】:417—473 【介紹】: 南朝宋彭城人,字伯猷。少有志節(jié),好文義。初為廣州增城令。宋孝武帝大明初,竟陵王劉誕反,隨沈慶之討平,封金城縣王等侯。明帝即位,豫州刺史殷琰叛,率眾討琰,琰降,令三軍不得妄動,百姓感悅。明帝臨死,授守尚書右仆射。后廢帝元徽初,桂陽王劉休范在尋陽起兵,勔戰(zhàn)敗死。謚忠昭。全宋文·卷四十五
字伯猷,彭城安上里人。元嘉中為廣州增城令,刺史劉道錫引為揚烈府主簿,除寧遠將軍綏遠太守。刺史宗愨又引為主簿,封大亭侯,除員外散騎侍郎。孝建初為寧朔將軍湘東內史,徙晉康太守,又徙郁林太守。大明初為寧朔司馬,封金城縣侯,除西陽王子尚撫軍。入直閣,除龍驤將軍西江督護、郁林太守。前廢帝即位,以為振威將軍屯騎校尉。明帝即位,加寧朔將軍,領建平王景素輔國司馬,征還都,除輔國將軍兼山陽王休)祐驃騎咨議參軍,拜太子左衛(wèi)率,封鄱陽縣侯。尋為征虜將軍豫州刺史,進號右衛(wèi)將軍,又進號右將軍,征拜散騎常侍,改侍中中領軍,出鎮(zhèn)廣陵,假平北將軍,受顧命,守尚書右仆射。后廢帝初,桂陽王休范反,戰(zhàn)死,贈司空,謚曰忠昭公。
人物簡介
【生卒】:428—499 【介紹】: 南朝齊南彭城人。仕宋以軍功累官至廣州刺史。入齊,為平北將軍,累遷益州刺史、侍中,曾鎮(zhèn)壓益部山民。預廢郁林王,明帝即位,進太尉,封鄱陽郡公。東昏侯永元元年,率軍攻北魏,先勝后敗,改任江州刺史。東昏侯殺大臣徐孝嗣等,危懼不安,在尋陽起兵,至建康,敗死。
人物簡介
【生卒】:469—494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宣韶。高帝子。封鄱陽王。初拜雍州刺史,累遷領軍將軍。理事無壅,為武帝所寵信。郁林王立,心疑蕭鸞,欲除之。謀于鏘,鏘以鸞為宗戚最長,勸無慮。及郁林王被鸞所殺,鏘竟不知。海陵王立,進位司徒。時蕭鸞專權,鏘與隨王子隆謀入宮輔政,奪鸞權。事泄,見殺。
人物簡介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弘達。梁武帝弟。齊郁林王隆昌中,蕭鸞(齊明帝)作相,委以腹心,為寧遠將軍。明帝即位,累遷北中郎外兵參軍,前軍主簿。齊東昏侯藥死其兄蕭懿,恢潛逃。及蕭衍(梁武帝)起兵,乃出奉迎。入梁,封鄱陽郡王,歷官南徐州、郢州刺史,遣使巡行州部,境內大治。遷都督、益州刺史。官終荊州刺史。恢輕財好施,凡歷四州,俸祿隨而散之。卒謚忠烈。
人物簡介
【介紹】: 南朝梁陳郡陽夏人,字孝高。早孤好學,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手抄,自課日五十紙。訥言語,工文辭。齊末,蕭衍(梁武帝)舉兵,隨蕭衍弟蕭恢為知管記事。入梁,恢封鄱陽王,峻以侍郎,從鎮(zhèn)京口。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擬揚雄《官箴》奏上,帝嘉之,除員外散騎侍郎,直文德學士省。又奉命與陸倕各制《新闕銘》。
人物簡介
【生卒】:486—530 【介紹】: 北魏人,南朝齊宗室,字智亮。齊明帝第六子。封鄱陽王。蕭衍克建康,寶夤奔魏,請兵南攻。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軍圍逼壽春,寶夤力戰(zhàn)破走之,封梁郡開國公。后乘勝攻梁軍于鐘離,淮水暴漲,魏軍撤退,免官。永平四年,復領兵,屢敗梁師。為殿中尚書。孝明帝神龜中,出為徐州刺史。勤于政治,吏民愛之。正光二年,為尚書左仆射,制定考官制度。五年,受命鎮(zhèn)壓秦州,莫折天生起事,掌重兵在外,為朝廷疑忌。孝昌三年,遂起兵反,建元隆緒。兵敗,投奔萬俟丑奴,為太傅。丑奴敗,寶夤被擒,死于洛陽。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寶夤字智亮,南蘭陵武進人。齊明帝第六子。建武初封建安王。永元末,授車騎將軍。為張欣、泰王靈秀所擁立。尋敗見執(zhí),東昏不罪,以為荊州刺史。和帝即位,以為衛(wèi)將軍南、徐州刺史。梁武將革命,懼誅來奔。宣武以為鎮(zhèn)東將軍、揚州刺史,丹陽郡公,加號齊王。正始初,改封梁郡公,以鐘離之敗免。永平末,假安南將軍。延昌初,除安東將軍、瀛州刺史。遷撫軍將軍、冀州刺史。靈太后臨朝,除鎮(zhèn)東將軍。熙平初,授左光祿大夫、殿中尚書。神龜中,除車騎將軍、徐州刺史。正光中,徵為車騎大將軍、尚書左仆射。莫折、念生僭號,出為西道行臺。拜侍中、驃騎大將軍,假大將軍、尚書令,進司空。以涇州之敗恕死為民。尋除征西將軍、雍州刺史,假車騎大將軍、西討大都督。念生平,除車騎將軍、尚書令。以孝昌三年十月自立為皇帝,改元隆緒,國號齊。為其下侯終德所敗,奔萬俟、丑奴,丑奴以為太傅。永安三年,與丑奴俱為爾朱天光所擒,送京師賜死。
人物簡介
【生卒】:499—550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世儀。蕭恢世子。襲封鄱陽王。起家太子洗馬,累官雍州刺史,得將士心,有時譽。梁武帝太清初,轉合州刺史,鎮(zhèn)合肥。侯景圍都,遣子入援,遷開府儀同三司。臺城陷,棄合肥,出守東關。請兵于北魏,遣二子為質,魏竟不助。引軍至湓城,尋陽王大心忌之,市糴不通,眾多餓死,范亦疽發(fā)背卒。
人物簡介
【生卒】:550—589 【介紹】: 南朝陳吳興長城人,字靜之。陳文帝第三子。天嘉元年,封鄱陽王。為吳郡太守。生母卒,居喪以孝聞,陳后主甚敬重之。累官至鎮(zhèn)衛(wèi)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閩國國君。王審知少子。初為建州節(jié)度使、富沙王。兄王曦立,為淫虐,延政數(shù)貽書切諫,遂成仇敵。延政乃據建州開國,號曰殷,改元天德。后曦為朱文進所殺,閩舊臣殺朱文進迎立延政,復改國號閩。為南唐所攻,出降,閩亡。在位三年。國亡后遷金陵,封鄱陽王。卒謚恭懿。
人物簡介
【生卒】:1045—1105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葉縣尉。神宗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才能為文彥博所重。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累進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等安置?;兆诩次唬鹬街?,復謫宜州。工詩詞文章,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論詩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擅長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黃先生文集》等。全宋詩
黃庭堅詩,以《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山谷詩注》為底本。校以宋紹定刊《山谷詩注》(簡稱宋本;殘存三卷,藏北京圖書館),元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元本;殘存內集十六卷,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黃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詩注》(簡稱影元本),明嘉靖間蔣芝刊《黃詩內篇》十四卷(簡稱蔣刻本)、明版《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明大全本;此書與蔣刻本并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山谷集》(簡稱山谷集)、清光緒間陳三立覆宋刻本(簡稱陳刻本)。并參校乾隆間翁方綱校樹經堂本(簡稱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語稱翁校)?!秲燃贰锻饧返木幠暾f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別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據《四庫全書·山谷集》所附黃??《山谷年譜》拾補,分別系于詩題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語、手跡、石刻及版本文字異同的注釋文字,酌予保留?!?a target='_blank'>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騷體詩及偈、贊、頌(其中多為六言或七言詩)等,參校明弘治葉天爵刻、嘉靖喬遷重修本(簡稱明本),編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從他書中輯得的集外詩和斷句,編為第四十九卷。詞學圖錄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江西詩派宗主。宋宋四大書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詞》。黃鶴樓志·人物篇
黃庭堅(1045—1105)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貶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別駕,處世泊然不以迂謫為意。其詩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調獨特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師。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書家。有《山谷集》《豫章黃先生詞》等。元祐年間(1086—1094),多次游覽黃鶴樓及南樓,曾作《鄂州南樓書事》四首等。其中“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為黃鵠山南樓自宋以來見稱于世的名句。黃鶴樓古碑廊現(xiàn)存諸可權集黃庭堅墨跡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聯(lián)語碑”。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舉進士第,調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調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等。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黨謂其修《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還,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庭堅工詩,主學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善草書、行書,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外集》、《別集》、《遺文》、《山谷老人刀筆》、《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跡見黃?《山谷年譜》、《宋史》卷四四四本傳。